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行焉什么意思
人生来沉静,这是人的先天禀性。而由外界事物的影响而生出不同的感受,这也是天性的一种本能(也就是说人的先天禀性在定中,不过能够本能的感知外物,这里是说人先天便有一静一动,静是天性,动也是天性)。 然后由于能够感于物之动而后渐渐的能够分辨各种不同的感受(由外物的不同而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喜好与厌恶。但是内在的好恶是不能够有效节制的(此乃天性),外物的诱惑也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处处皆外物,无法避免),如果自己再不能够时刻反省自己,那么人的天性就会逐渐丧失。
外物给人的感受是无穷的,人的好恶无法完全节制,那么这样一来,不停的累加,最终会被无穷的外界物欲所淹没,以致于人的天性完全丧失,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和毫无感情的死物没什么区别了。人到了这种跟死物一样的境况,是先天禀性逐渐丧失而后天欲望越来越盛而形成的。
于是就会生出狂悖、逆乱、欺诈、作假的念头,会做出荒淫、佚乐、犯上作乱的事,由此而形成强大者压迫弱小者,人多的欺负人少的,狡猾的欺骗老实的,悍勇的折磨懦弱的,生病的人得不到供养,老人,小孩,孤儿,寡妇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这些都是社会大乱的根源。
其实这种文章翻译成白话文,完全不能很好的表达其意思,还是古文更有味道一些,一句话,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感受,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这是古文比白话文好的优势。
通篇都在阐述“好恶无节,则天理灭而人化物。”这种思想,就是要我们时常反省自己的外在行为,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不能一边物欲无穷,另一边不修内心,而是要达到一定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