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之铭并序全文

回答如下:晋祠之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开百姓之利,达百姓之急,所以兴功立业,继绝存亡也。故曰:立言之难,存信之易。
岂惟忠、信之为主哉?仁、义之所临,必见其华。故曰:修身之本,立身之末。
故曰:仁义之道,穷而后工;知止而后有得;得而后能,能而后可行;可行而后大成。此士之至道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之不惑,疏而不漏,密而不泄。是故,恒其言,而不烦其民;教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庶几享国之安,用民之力,故不敢稍废,必以皓然后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困难而不勇,荣华而无信,此诚之不存者也。自外见者,必先观其疑矣;自内审者,必先疑其隐矣。故曰:自见者清也,自知者明也。言行其信,此谓信之至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者,道之传也。古之君子,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今之君子,其退学也近矣,而未有甚者也。此则以明君之道,育人之心为本也。
凡观其眉寿,所以着之心也;履其蹈迹,所以启之径也。人亦有称心如意之事焉,故虽愚必有所闻,虽散必有所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也。
序
晋祠之铭,传自晋灵公,为晋国二十三代祖庙,至晋惠公改之,为晋国始祖庙。清代康有为先生曾题“晋祠金石铭”,今铜像前所立石碑,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所立。
晋祠位于晋城市南郊,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座祖庙。晋祠始建于公元前1032年,历经2500多年的兴废沉浮,至今仍在辉煌灿烂地续写着晋文化的精神。
晋祠之铭,是晋国先贤们对于修身、修德、修业的嘱咐和教诲,是晋国先贤们对于子孙后代的期望和祈福。这篇铭文不仅是晋国先贤们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它告诉我们,只有以诚待人、以信立身、以德兴业,才能够永葆不衰,才能够成就自己,更能够造福人民,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