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什么是伦理尊卑

什么是伦理尊卑

什么是伦理尊卑

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人有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是天下最通畅的达道,是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是通向天下相亲,人类和谐的阳关大道----人道。

人伦,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人文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的关系。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按,指舜)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汉书.东方朔传》:“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宋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人伦睦,则天道顺。”

君义臣忠,乃是上下相怜(关怀,提携),虽有位次而德业(道德和术业)互钦(钦慕),相扶相携,同舟共济,共荷道义,才是君明臣贤之道;父子有亲,乃是慈孝相继,父慈子孝,缺一不可之道;兄友弟恭,乃是长幼有序,礼义相悌之道;夫妇有别,乃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平等相爱,相濡以沫之道;朋友有信,乃是以正相契,义气相投,互谅互让,肝胆相交,荣辱与共之道。

人之五伦,其含义如下:

(一)君臣有义

君臣有义,就是君使臣以礼,臣奉君以忠,君不学桀纣,臣不学曹秦,君则正,臣则忠,自然君臣有义也。当一个领导人有为他人、为下属着想的胸襟,这样的仁厚之心,那下属一定会很感恩他,一定会效忠他。所以“臣忠”,忠于领导人,忠于他的本分、他的职责,忠于他的团体。所以,君臣关系是道,仁与忠就是德。

“君臣有义”的字面意思是指君主与臣下之间应该有义理、讲道义。人的一生中,除了父母与子女的家庭关系,然后就是君臣关系,所以君臣有义是五伦中的第二项。有人认为,仅从字面上看就知道君臣关系是过去封建帝国时代的伦理关系,所以它不适合于现代民主主义社会。然而,在今天,所谓的“君”是指国家的指导者,“臣”是指被领导者,“君臣有义”是说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之间应该有义理。所以总统与公务员、首相与国民都是要遵守、讲究义理和道义,指导者要有“义”,被指导者也要有“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君臣有义”。

如果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是最为珍贵的词的话,那么,“君臣”之间或者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义”就是最高的命题。如果指导者不义,那么他就丧失了领导的资格;如果被指导者不义,那么他就应该受到处罚,这是因为在国家和社会中,“义”是最高准则。尽管是与我个人私交很深的臣下或公务员,如果他不义,就要依义谏诤。若三次相劝仍无济于事,则可进行革命,若无法革命就应当离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