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蒸碗的来源

蒸碗的来源

蒸碗的来源

来源如下所述:

“蒸碗儿”也称“红方子”。草原上的牧民喜爱以简单的烹饪方法制作肉食来摄取所需的热量,最早的蒸碗儿就是草原人民用蒸煮手法制作而成的一整块方方正正的酱肉,因此顾名思义,也叫红方子。后来北京成为了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两地交换商品的聚集点,频繁的货物买卖和人口迁移也将这道草原美食带到了北京,经由多年当地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改良而成今日具有特色的“北京蒸碗儿”。

与草原牧民不同,京城普通居民十之七八,皆以杂粮为主食,只有到了过年,为了祭祀或待客,才宰鸡杀鹅,买鱼买肉,这也正是这道稀有肉菜在当时能成为年夜菜的原因。“蒸碗儿”的原材料十分讲究,听吉祥胡同的孙奶奶介绍说,首先要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不同于一整块肉下锅的粗犷,老北京做法是将煮熟的五花肉切成四方块以便连刀切片,五花肉片片分明又彼此相连,上瘦下肥错落有序的搁置在碗里,倒入料酒,再将葱姜蒜铺在肉上,放入蒸锅,花椒大料少许加入碗中,还有必不可少的老北京风味——王致和腐乳,用筷子将腐乳夹成两半铺在肉上再倒入腐乳红汤,“蒸碗儿”的点睛之笔就完成了。

上锅蒸约半小时,肉质内的油脂流入碗中,与腐乳红汤相溶,腐乳的咸香使肉片无须加盐就能达到咸淡适中,入口鲜美,一锅蒸上五六碗儿,一碗上桌享用,其余密封好放入院中的大水缸里冷冻,来客之时开盖重上蒸锅,还是一样的美味!

时尚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