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的由来
静安寺相传始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年),创始人为康僧会。初名沪读重元(玄)寺,寺址位于吴淞江(今苏州河)北岸。
唐代该寺更名为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因寺址逼近江岸,寺基有倾圯之危,住持仲依将寺院迁至芦浦沸井浜畔,即现今寺址。
宋代绍熙《云间志》:“静安寺,在沪渎。按寺记,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 《景筠石幢记》中,间号永泰禅院。本朝祥符元年改今额。 《释迦方志》云:晋建兴元年,有二石像浮于吴淞江口,吴人朱膺等迎至沪渎重玄寺,像背题曰维卫、曰迦叶。静安寺迁至今址后,规模逐渐扩大,至元时,蔚成巨刹。寺内有8处名胜,即:三国时所立“赤乌碑”、南北朝时所植“陈朝桧”、原于神僧智严异行而流传的“虾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讲经台”、沸井浜中突沸的“涌泉”、诗僧寿宁所筑方丈室“绿云洞”、行人取道渡吴淞江的古渡口“芦子渡”、东晋遗存防御海寇的“沪渎垒”。
元代周弼《寺记略》 、清代嘉庆《松江府志》、同治《上海县志》和《法华乡志》均有附载,今按《法华乡志》:“华亭东北百里,松江绕焉。有寺在沪渎,曰重玄。大中祥符元年,因避讳改今额为静安。
明洪武二年(1369年),铸洪武大钟,耗铜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铸,祝皇太子千秋”铭文,声洪震远。
清初以来,静安寺屡经兴废。清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侍郎麦焕出资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歙人孙思望倡议捐资重修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