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儒家五常思想解读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基本观点是“尊刘抑曹”。《论语·侍坐章》中孔子面对学生各言其治国之志时,明确提出了“治国以礼”。“礼”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规则,是为规范各阶层的行为而制定的制度。发展到后来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统观念。
“尊刘抑曹”的言外之意就是天下乃汉家之天下,汉家即使不行,皇帝也该由姓刘的做,别人不能心怀不轨,则姓刘的是正统,别姓只是篡窃。基于此,卖草鞋的大耳郎因有皇族血统,便被人所尊奉,称之为“皇叔”,自己也抓住一切机会,不厌其烦地四处宣扬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从而不断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也正因为如此,儿子篡了汉家之位,有廓清道路嫌疑的曹操,虽然对国家稳定做出重大贡献,却被骂为“汉贼”“奸雄”。
二、人物塑造与儒家文化
(一)诸葛亮
郑振铎先生曾经说过:“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
的确,《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人物不是刘备,也不是曹操或者孙权,而是诸葛亮。封建统治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不如熟知天文地理、过去未来无所不知、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呼风唤雨的忠臣,更不如两者相结合掌握大权的忠臣。《三国演义》既然以蜀汉为正统,它就需要蜀国有这样一个大人物。
第四十三回中说他:“上可仰瞻于天文,下可俯察于地理,中可流泽于万民;治天下如磐石之安,立功名于青史之内”,其形象也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慨”,可以说,他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
(二)关羽
孔子要求人“言忠信,行敬笃”,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孟子也说:“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而云长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就是“忠”。他还嫉恶如仇,有“上报国家,下黎庶”的抱负。他也忠肝义胆,杀恶霸、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真是“玉可碎不可改其志,竹可焚不可毁其节,身可殉名可垂于竹帛也。”他也勇猛无敌,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
(三)刘备
1、仁德。玄德乃明君的典范。他出任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时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新野理政,儿歌传颂“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每次溃逃之时,总是不忍弃百姓而去。在荆州之时,单福教他破解的卢马妨主之法,他便忿然作色。
2、忠义。桃园结义其誓词说:“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安慰张飞时曾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可谓义字当头。
3、爱才。善于认识人才,使用人才。正面的像三顾茅庐,得卧龙辅佐;反面如临终告诫孔明,马谡不堪大用。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塑造的蜀汉英杰,正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政治愿景,即仁君、贤臣、义友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