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再和明妃曲欧阳修赏析

再和明妃曲欧阳修赏析

再和明妃曲欧阳修赏析

诗的前八句略叙昭君事迹,却以“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二句一顿,将议论融入叙事之中,谴责了汉元帝枉杀画工的残暴行为,从而引起下文。接着,诗人便用反诘的语气把讽刺的锋芒指向元帝的和亲政策:“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意谓元帝对近在身边的昭君容貌之美丑都不能了解,又怎么能够运筹帷幄以制服万里之外的匈奴呢?这两句语挟风霜,笔力千钧,与王安石原诗中的“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可说是旗鼓相当、工力悉敌,所以它们都成了历来传诵的名句。

诗人行笔至此,思潮澎湃,似乎尚不能满足于反诘语气,于是进而直斥元帝和亲政策之拙劣,致陷昭君于不幸的境地。但为了扩充诗的容量,使全诗取得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诗人却并不一味斥责下去,而是立刻转换笔调,以“明妃去时泪”四句的形象描绘来渲染悲剧气氛,暗示昭君辞别汉宫时的内心苦痛。这四句意境生动,耐人寻味,与王安石原诗“明妃初出汉宫时”四句又可说是异曲而同工。

结尾二句总束全诗:“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这里,诗人思接千载,一唱三叹,表面上以慰藉的口吻要昭君不必怨天尤人,只好自叹红颜薄命,实则感慨万端,表现了对昭君不幸遭遇的无限同情,这和王安石原诗篇末设为昭君家人对昭君的慰藉之辞一样,也是彼此呼应的。

在创作这首和诗以前,欧阳修已不止一次地向北宋朝廷荐举过王安石才可大用,而他自己则因有志于改革弊政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积贫积弱的国势,因循苟且的政治局面,辽和西夏的严重威胁,使他的内心一直不得平静。这首《再和明妃曲》 自是这种心情的一种曲折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