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第十八原文和注释
孔子说殷商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但这三位“仁者”的选择却截然不同。微子选择“跑路”,箕子选择“装傻”,比干则选择“硬刚”,结果一个溜之大吉,一个沦为奴隶,一个惨遭剖心。这不禁让人思考:面对“无道”的君主,我们是该“隐”、该“愚”,还是该“义”?答案或许没那么简单。
比如,你在公司遇到一个“暴君”老板,你会辞职逃跑(微子模式),还是装傻摸鱼(箕子模式),或者直接怼到他办公室理论(比干模式)?每种选择都有代价:辞职可能意味着失业,装傻可能被边缘化,怼老板可能被开除。关键是要看你的“底线”在哪里。微子的底线是“不被同化”,箕子的底线是“活着就好”,比干的底线是“坚持正义”。所以,所谓“仁”,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而是对自己原则的坚守。
再往深处想,现代社会“无道”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职场PUA、996内卷。我们不需要像比干那样“舍生取义”,但至少可以像微子那样“及时止损”,或者像箕子那样“韬光养晦”。毕竟,“仁”的核心不是牺牲自己,而是在复杂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原文】18.1微子去之,箕(jī)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商纣王出走,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身遭惨死。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者。”
【解读】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同母兄。纣王无道,不听微子规劝,微子离开他出走。箕子,名胥馀。纣王的叔父。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批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比干,纣王的叔父,他强谏纣王,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微子是“邦无道则隐”;箕子是“邦无道则愚”;比干则是“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