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字的演变
字源演变
“殇”,初见于楚系简帛时代,后来陆续在秦朝小篆时代、秦系简牍时代中发现,“殇”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系简牍时代演变而来。“殇”的字源演变图如下:
殇字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拼音
shāng
动词
未成年而死。亦称“殇折”、“殇夭”
die young
殇折、殇夭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亡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横死,非正常死亡
die a violent death
殇亡
名词
未成年而死的人。亦称“殇子”
die-young person
殇服、殇宫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吕氏春秋·察今》
死在外面的人,战死者
the dead in a battle
无主之鬼谓之殇。——《小尔雅》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殇”字头,请参考“殤”字。)
【唐韵】式羊切【集韵】【韵会】【正韵】尸羊切,音商。未成人丧也。【礼·丧服传】年十六至十九死爲长殇,十二至十五死爲中殇,八岁至十一岁死爲下殇,七岁以下爲无服之殇,生未三月不爲殇。
又【礼·檀弓】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长殇,以夏后氏之墍周葬中殇、下殇,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
又【周礼·地官·媒氏】禁嫁殇者。【注】殇十九以下。
又諡法之一。【汲冢周书】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
又死于国事、无主之鬼曰国殇。【楚辞】有《国殇》篇。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殇”字头,请参考“殤”字:)
不成人也。人年十九至十六死,爲长殇;十五至十二死,爲中殇;十一至八岁死,爲下殇。从歺,伤省声。式阳切。
说文解字注
不成人也。不、丧服传作未。人年十九至十六死爲长殇。十五至十二死爲中殇。
十一至八岁死爲下殇。见丧服传。郑曰。殇者、男女未冠筓而死。可伤者也。从。伤省声。式阳切。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