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睡觉的另一种说法

睡觉的另一种说法

睡觉的另一种说法

古代表示睡觉的说法很多,而且分工非常细。坐着打瞌睡叫“睡”;闭上眼睛,但是不一定睡着叫“眠”;躺在床上睡觉叫“寝”;伏在矮几上睡觉叫“卧”;睡着了叫“寐”;睡醒了叫“觉”或“寤”。

《战国策·秦策》:“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这是说苏秦坐着读书,想打瞌睡的时候,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商鞅第一次拜见秦孝公的时候,秦孝公对商鞅的议论不感兴趣,“孝公时时睡,弗听”,这里也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魏晋以后,“睡”这个字才用来表示睡着。

“竟夕不眠”,指整个夜里都闭着眼睛睡觉,但是却睡不着。

《礼记·曲礼》规定:“寝毋伏。”如果要“寝”,不能伏在桌子上,要躺到床上去睡。孔子之所以批评自己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就是因为“宰予昼寝”,大白天却跑到床上去睡觉了。假如宰予只是“睡”(坐着打盹儿)一会儿,或者趴在桌子上小“卧”一会儿,估计孔子也不会这么生气。

孟子·公孙丑》:“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这是说有位客人来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理他,伏在矮几上睡觉了。客人很生气,指责孟子为什么“卧而不听”,可见“卧”只能用于伏案而睡。

《诗经》中有“夙兴夜寐”的诗句,形容早起晚睡,非常辛苦。《春秋公羊传》:“寡人夜者寝而不寐。”躺在床上睡觉,但是没有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