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江山尽姓韩的典故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确实是有才之人,时年以51岁的韩愈,被贬潮州!刺潮仅八月,却令一片江山尽姓韩。从韩山(笔架山)韩江(古称恶溪/鳄溪,现称韩江,下游流域经汕头、潮州两市)再到景韩亭、昌黎路、湘子桥(也称广济桥,传为其侄孙韩湘子与广济和尚所建);再到民众所建韩文公祠、昌黎小学等等,连“八仙过海”传说也与韩家(韩湘子)有关。仅仅八个月的时间,初来之时,一路上韩愈还担心自己会死在潮州,“好收吾骨瘴江边”,没想到仅仅八个月却令潮汕大地衍生了一种“崇韩文化”。或许,让世人所知,是韩愈的到来才让潮州大地从“蛮夷”变成了“海滨邹鲁”;然而这恰恰是一种误解!
韩愈刺潮大有建树,但他并非潮汕文化的创始者,在他之前潮州刺史有:
张玄素——太宗时期著名谏臣,贞观十八年刺潮;
唐临——官拜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高宗显庆四年刺潮,卒于任上;
常怀德——高宗仪凤二年刺潮;
洪瑀——中宗年间任潮州刺史;
陈思挺——玄宗年间刺潮;
李季卿——官拜礼部侍郎,代宗年间贬为潮州刺史;
李皋——唐氏宗亲,嗣封曹王。由都水使者迁左领军将军。 代宗大历十二年任潮州刺史;
常衮——官拜宰相,德宗年间刺潮,后为福建观察使,期间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 ;
刘暹——德宗建中末年至德宗贞元十二年,十年任职,终于任上;
洪圭——德宗贞元四年, 刺潮期间家族落籍潮阳,乃潮阳洪氏始祖,协助修建潮阳灵山寺;
李宿——德宗贞元十三年任职,并于潮州西湖山南岩建“观稼亭”。
这些名人,有的功不比韩愈小,任职时长更比韩愈长。就拿常衮来说,曾官拜宰相,就算是贬职潮州也是振兴家邦,使得闽地文风大振。可见韩愈绝非潮州文化的创始人,在他来潮之前潮州已有名士赵德(海阳县尉,祖籍潮安人)了。然而韩愈仅仅八个月却为何让潮汕人民对韩愈如此推崇了?这恐怕跟他韩愈的个人才气有关!韩愈是唐代有名的文学大家,在唐朝那种文馨武韬的大环境下,人民对于大文豪是极度地推崇。韩愈来到潮州,推广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乡校 教育、兴修水利、驱除鳄鱼、关心农业、振兴文风等等,加上他文豪之名,韩愈为潮汕大地所做之事虽只是职内应尽之务,却大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发展。这么来说,是前面的刺史们为潮州大地不断融入力量,带来农业丰收、文化成风的基础;韩愈的到来为文化、经济等做了一次大推动,加上他文豪之名,让世人知道潮州之地农业经济发达、民风淳朴、文化兴盛,一派“海滨邹鲁”的文明景象!尽管他只有八个月的在职,却让山水以其姓、道路以其名,人民为其修祠建亭,世代景仰!
然而,韩愈来到潮州之前,在他眼里潮州就是一个鸟不屙屎的地方,他说自己“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大文豪之语让世人广为传阅,大江南北都知道了这样一种对于潮州大地的形容。而这一说法也是让后人都认为没有韩愈就没有潮州,没有韩愈的刺潮,就没有潮州的文化!当他离开潮州的时候,却大为改观了——“(潮州)国家宪章完具,为治日久,守令承奉诏条,违犯者鲜,虽在蛮荒,无不安泰,闻臣所称圣德,唯知鼓舞欢呼,不劳施为,坐以无事。”为何他在离任还是形容潮州大地是蛮荒呢?或许这该和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有关。古时文化不像现在大集中大繁荣与相互尊重融合,中原文化就是文化的中心,在古时南方被成为蛮荒之地,不足为奇;就算是在今日,大西北之地也是被当成文化的低潮之地,但他也有珍贵的民族文化,在今日相互尊重的一个前提下,即使文化低潮的地方也是受他人所珍视的!韩愈在潮八个月最重要的,是打破了他来之前的”好收吾骨瘴江边“的悲剧式想法,感受到一种民风淳朴、政治清明、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一派祥和之景,也是他的文笔,又让当时的大江南北再次认识了潮州大地。
可见,韩愈在世人对潮汕大地的认识程度上大大推动了,才使得”韩愈刺潮仅八月,一片江山尽姓韩“的潮汕崇韩文化在潮汕大地延续至今!
潮州八景——“鳄渡秋风”、“西湖渔筏”、“金山古松”、“北阁佛灯”、“韩祠橡木”、“湘桥春涨”、“凤台时雨”、“龙湫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