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原著思想
不少人以为美字由羊大两个字构成,认为“美”来源于羊大为美,其实不然,美的甲骨文其实是站立的人,头戴羽毛的头饰的形状,后来简写时误作“羊、大”两个字。
和美同源的“每”字,甲骨文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在古代两个字都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
鲁迅先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就是此意。
另说,甲骨文中“美”是人戴着羊头跳舞,与原始的巫术礼仪祭祀活动《春秋》本指先秦时代各国的编年体史书,但后世不传。传之唯鲁国《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六经”之一,传说由孔子修订。《春秋》成为经书比《诗》、《书》、《礼》、《乐》四经为晚。《春秋》经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持此说法者虽众,存疑者亦众。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贬”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传》的《春秋经》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