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项羽本纪项伯评价

项羽本纪项伯评价

在《项羽本纪》中,张良对刘邦说:“项伯杀人,臣活之。”这里的描述表明了张良对于项伯的生杀大权。张良本是韩国贵族之后,家族世代为韩效力,但随着韩国被秦所灭,张良便散尽家财,结交侠客,甚至试图刺杀秦始皇,最终失败后逃亡。在这段时期,张良的行为与项伯相似,都是出于任侠的冲动,好勇斗狠。

相关问题: 张良和项伯的背景有哪些相似之处?

相关答案: 张良和项伯都出自贵族家庭,但在国破家亡之际,他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张良选择通过个人行动来抗争秦朝的暴政,而项伯则选择了隐匿逃亡。这种背景下,他们最初的行为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任侠精神。

思维拓展: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思考,张良和项伯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现象?他们的选择对于后世有着怎样的影响?

随着张良得到黄石老人的指点,他开始研读《太公兵法》,这使得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从一个意气用事的侠客蜕变成为一位“运筹策帷帐中,决胜于千里外”的智谋之士。与此相对,项伯在这期间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保持了他最初的任侠风格。

相关问题: 张良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他的转变对于楚汉争霸有何影响?

相关答案: 张良的转变源于他遇到了黄石老人并学习了《太公兵法》,这使他认识到了智谋的重要性。他的转变对于楚汉争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帮助刘邦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成为了刘邦最为倚重的谋士之一。

思维拓展: 从张良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关于个人成长和转变的教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应该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

最后,文章讨论了项伯在后期的行为。在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项伯接受了张良的贿赂,为刘邦请求汉中之地,这被视为他有意出卖自己人的利益。这种行为显然与他的最初动机相悖,也表明了人性的复杂性。

相关问题: 项伯后期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这反映了人性中的哪些弱点?

相关答案: 项伯后期接受了贿赂,为刘邦请求土地,这表明了他可能被个人利益所蒙蔽,忽视了忠诚和道义。这反映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我利益的追求,即使是曾经的侠义之士,在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诱惑时,也可能发生转变。

思维拓展: 当我们面对诱惑时,应该如何坚守原则和价值观?历史上的这些人物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整体而言,张良和项伯的故事展现了个人成长、社会变迁以及人性复杂性的主题。他们的人物形象不仅丰富了楚汉争霸的历史,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项羽本纪项伯评价

《项羽本纪》中张良对刘邦说:“项伯杀人,臣活之。”这里是“项伯杀人,从良匿”。张良的祖辈、父辈相韩五世,韩为秦所灭后,张良拿出全部家产结交侠客,刺杀秦始皇,没成功被通缉而躲到下邳。这时的张良应该跟项伯一样,“为任侠”,好逞一时之勇,他们彼此之间不仅交往甚厚,而且张良对项伯还有救命之恩,所以项伯在危急时刻才会去救张良。但这时的张良早已不是当年任侠使气的张良了。张良在得到黄石老人的指点又读了黄石老人所赠的《太公兵法》之后,跟以前已经判若两人,已经成长为一个“运筹策帷帐中,决胜于千里外”的杰出的智谋之士,而项伯仍然是原来的项伯。从“良乃固要项伯”,可以看出项伯开始可能也认识到不应该见刘邦,但在张良的执意邀请下,还是去了。张良利用项伯帮助刘邦成功化解了危机,只是项伯被人利用却好像丝毫不自知。如果说“鸿门宴”时,项伯被利用而不自知,是无心之过,似乎还情有可原,刘邦被封汉王后又收受张良的贿赂而为刘邦求得了汉中地,则可能就是有意为之,就完全背叛了项氏集团,而出卖自己人的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