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出自哪里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出自哪里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出自哪里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出自孔子的《孝经》。大概意思是:古代天子有几个敢于直言上谏的臣子,这里的七并不一定是代表七个,而是指几个或者很多的意思。

全文是: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孔子 《孝经》

主旨意思是:天子身边如果能有几个敢于直谏臣子,那么天子再没有德行也不会失去天下。而如果诸侯身边能有这么敢于上谏的臣子,那诸侯再怎样胡闹也不会失去国家。如果作为大夫的身边能有几个直言的臣子,那就不会失去他的家庭。如果士人身边能有几个真心朋友,那么就不会丢失名誉。父亲如果有个能指出过失的儿子,那就不会身陷不义的境地。

所以作为儿子要直谏父亲得失,作为臣子要也要直谏君主得失,听从父亲的指令不一定就是真孝顺。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