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

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像摄影师一样,用一枚清晰的镜头去看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荀子的智慧告诉我们,人的心智就需要这样一副“镜头”,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他说:“圣人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这意味着我们的心态要像镜头一样清明,才能正确看待万物。

现代人常常陷入“看不见”的困境。我们被各种欲望、偏见、习惯等“雾霾”所困,无法客观地看待问题。就像一位摄影师,如果他的镜头被雾气、灰尘遮蔽,再好的风景也会变得模糊不清。我们每天都在社交媒体、短视频中刷屏,却常常感到迷茫和困惑,这正是因为我们的“心镜头”失去了清晰。

荀子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悬衡”,也就是在心中建立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不是随意定的,而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所谓“道”,用简单的话说,就是追求真理、客观、平衡的状态。就像摄影师要先调整好镜头的焦距和光圈,我们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找到那个平衡点,才能真正看清这个世界。

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

荀子(解蔽)「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 译文: 圣人知道心术蔽塞之祸,所以在态度上,其认知心要求其客观,无欲无恶,时间也要撤其篱障,无始无终,范围也扩大到无近无远、无博无浅,让客观化之外物皆能清楚的呈现,这仍属于认知心的范畴,在此绝对客观之后,「悬衡」才出现,发挥作用。悬衡就是立一个标准,这个「衡」是何物?荀子说: 「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非可道。」(解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