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的本义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的本子主要是在古代,“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战国时代儒生辑录的《周易·系辞下》曰:“物相杂,故曰文。”
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为质朴多于文采则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则虚夸,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礼记·乐记》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意为人们对礼节、礼数厌倦了,就应该促进,增强。东汉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意为促进,增强了就完善了。
“化”的本义,是生成、造化、改易。《周易·系辞下》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意为天地混沌,万物发生,男女交合,生儿育女。《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意为天地万物之造化,人不可代替,四时节气之变迁,人不可违反。
《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庄子·逍遥游》曰:“(鲲)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