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不懂敬畏的典故

不懂敬畏的典故

不懂敬畏的典故

古人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诫我们:人活世上,要有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才能理解这世间的逻辑,才能自我约束,因而懂得自觉自律,不做出格越轨之事。

历史上极具雄才大略的乾隆,有过这样的一个育儿小故事 :

乾隆很重视自己孩子们的教育,好的教育才能体现皇室孩子的素质,所以给皇子们请的老师都是最好的。

乾隆安排了状元出身的清朝名臣王杰为皇子们的上书房总师傅,这位总师傅忠清劲直,不趋炎附势,刚直清廉,一心为朝廷。这样的老师,执教肯定是严厉的,哪位皇子不用功,或有所违纪,他就敢罚站罚跪。

有一次,乾隆去看望正上着课的皇子们,但却碰见王杰对皇子施以罚跪,乾隆大怒,即令皇子站起,他气愤地对王杰说:“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意思是,你教不教我们,我们将来也都是当皇上,你这样罚我们,是臣对君应该有的态度吗?

面对乾隆的愤怒,王杰毫无惧色,他说:“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意思是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如果不这样教育便会变成桀纣一样的昏君,我作为老师就必须要这样教。

乾隆听了这番话后,恍然大悟,气全消了,并让皇子继续跪着了。

而后,皇子们对王杰也是有了更多的尊重和敬畏,有些嚣张又不愿学的皇子也变得收敛了。这就是敬畏的力量。

一国之君都懂得在教育上让孩子拥有敬畏之心,为什么平民百姓反而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