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儒家重民思想的特点

儒家重民思想的特点

儒家重民思想的特点

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据古文《尚书》记载,夏启之后,太康即位。太康无视祖训,骄奢淫逸,终至失国。其昆弟5人作《尚书·五子之歌》5首劝诫太康,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之渊源,算起来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了。

三代以前,民智初启,敬天命信鬼神。及至夏商周,逐步认识到人自身的力量。《尚书·泰誓》里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有言:“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民意体现了天意,代表了政权的合法性。

亚圣孟子将民本思想上升到新的高度,他提出一个光耀千古的著名论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心中,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是人民、国家,最后才是君主。一个国家的君主可以随时更换,但不能更换的是国民。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像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胡作非为,骄奢淫逸,失去民心,天不佑之。当齐宣王质疑“弑君”时,孟子这样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独夫民贼,早已失去为君资格,人人得而诛之。“孟子之政治思想遂成为针对虐政之永久抗议。”(萧公权语)

荀子以舟水之喻来比附君民关系:“君,舟也;庶民,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的逻辑是:“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上天生养人民,不是为了供君主统治;上天确立君主,则是为了人民。由此可以推知,如果君不为人民做事,就是违背天命。

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对此后中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本精神 光耀古今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民本思想被中国历代统治者奉行,具体表现为重民、贵民、爱民、恤民、保民等理念和作为。

民本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初,李世民对侍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李世民看到一个历史事实:“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于是李世民常以荀子舟水之喻自警,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终于有了“贞观之治”。

用民本观念不断告诫自己和臣下的皇帝不绝于史。元英宗曾经对宰相拜住说:“朕思之,民为重,君为轻,国非民将何以为君?今理民之事,卿等当熟虑而慎行之。”清圣祖玄烨亦对人言:“为人君者但能为天下生民忧心,则天自佑之。”

当然,也有某些皇帝对民本思想很反感,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例。洪武五年,朱元璋读《孟子》,越读心里越不爽,特别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这样的话,让他忍无可忍,“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他下令将孟子逐出孔庙,将《孟子》删去85条,出版节本。

这个故事正好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民本思想对君主专制的限制,难怪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到20世纪的梁启超,都从民本思想中看到了启蒙的意味。

民本理念 再谱新篇

民本思想虽然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对于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梁启超先生曾经对比分析过中国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民主理念之异同,他认为,西方民主的三要素“民有、民治、民享”,民本思想除了不具有“民治”,“民有”“民享”二者兼具。梁启超准确地找到了民本与民主的共通之处,也为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化指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