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龙虎山的地理环境

龙虎山的地理环境

龙虎山的地理环境

地貌形态

龙虎山、龟峰包含了中国亚热带湿润区丹霞单体与群体的重要形态类型,形态类型的多样性造就了丹霞峰林地貌组合和象形丹霞景观的独特性。龙虎山、龟峰地区的丹霞单体地貌几乎涵盖了亚热带湿润区的所有种类。龙虎山、龟峰地区的丹霞群体形态类型以侵蚀残余的平顶型和圆顶型峰丛;泸溪河近岸带和龟峰以峰林型丹霞地貌为标志,是宽谷疏散型丹霞峰林地貌的模式地。

地貌成因

依据丹霞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方式,地貌成因可大致划分为:雨水侵蚀型、流水(河流)侵蚀型、崩塌残余型、崩塌堆积型和溶蚀溶洞型等5个类型。河流

信江位于龙虎山北部外围,流经鹰潭市区,由东向西并在市区折向北西经余江、余干两县后流入鄱阳湖。信江平均坡降0.44‰,平均年径流量3721亿立方米,水面宽250~600米,常年可通航15~30吨机帆船。

上清河(泸溪)龙虎山景区内的一条骨架水流,区内长约43公里,从南东至北西流贯全区,平均年流速O29米/秒,流量2075立方米/秒。其下游在余江县境内称白塔河并流入信江;其上游源于资溪县高阜山,名泸溪。

湖泊

湖泊、水库景区北端有两个较大的水库型湖泊,洪湖水库和五湖水库,常统称洪五湖,库容量分别为1326万立方米和2240万立方米,水面最大时分别可达4000亩和7110亩。

小型水库共有21座,其中小型3座,即龙虎山镇的桥头岭、源里和上清镇的历山水库刊。大型18座,其中属龙虎山镇的为峨眉峰、何家坝、杨井山、王岭、十分塘、里兴塘、何益寺、乌龟塘、东塘、马尾窝、洪桥、钟鼓岩、泗源13座,属上清镇的为小笠源、铜钱岭、清塘、饶冢、五四5厘。

应天山东部(景区外)的彭湾乡白庙水库为中型水库,并有小型电站。

瀑布

天门山瀑布群首先是三叠姊妹瀑,每叠落差约4米,宽亦4米,分别为紫胭瀑、紫芸瀑、紫英瀑;往峡谷里去就见青云瀑。依婆井圣井山阳源坑石涧泉水直冲而下,形成20余米高的瀑布。此外尚有云台山瀑布、峨眉峰瀑布、香炉峰瀑布、河豚堡瀑布等。

地下水

龙虎山地下水资源丰富,尤其山区植被发育,基岩裂隙富水性好,地形切割较深,地下水循环条件好,地下水沿山坡运移不远便泻人溪涧、河谷。山区到河谷,地下水矿化度明显提高,呈中到偏弱酸性,软到微硬水,矿化度0.02g/L~0.704g/L,总硬度0.22~1.084德国度,pH值52~78,且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极少悬浮物,水温常在17℃~20℃之间。

龙虎山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9℃),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

四季划分大致以3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之间至5月下旬为春季,约67天;自5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之日至9月下旬为夏季,约122天;自9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22℃之日至11月下旬为秋季,约62天;自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10℃之日到第二年3月中下旬为冬季,约114天。四季起止日期及长短变化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故本区南部山区与北部丘陵平原气温有一定差异,向南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春、夏两季始日相对推迟2~4天,秋、冬两季始日则提前2天,其中夏季天数减少64天,冬季天数增加42天,春季天数增加22天,秋季天数变化不大,山区有特殊的小气候环境,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