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侯伯公古代是什么意思

侯伯公古代是什么意思

侯伯公古代是什么意思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於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漢典》載:「公、侯、伯」《周禮·秋官·大行人》鄭玄注:“九儀謂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孤、卿、大夫、士也。”一般常稱“公、侯、伯”,而不稱“侯、伯、公”。「侯伯」(1).侯爵与伯爵 (2).泛指诸侯 (3).诸侯之长。 「侯伯」可為人之姓名,\"侯氏家谱\"中有“侯伯公”。「侯伯」可為人之名,陆丰金氏一世祖“侯伯公”(《陆丰金氏源流考析》)。但這些都非「西周」時期已有。以上或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