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下一句是什么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下一句是什么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下一句是什么

西汉的董仲舒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诗无达诂。比如《诗经》中的《郑风·将仲子》。这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小女孩儿对自己的心上人说:“哎呀我的好哥哥呀,求求你啦,别再翻我家墙来找我啦,也不要再踩坏我家的树啦。

我怎么可能是舍不得那些树呢,我想你,我爱你,这都没的说。但我真的是怕我爸我妈和我哥,还有那些八婆的邻居啊”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就是这样一首写男女之间小恋情的诗,却也能被用于外交场合,成为外交谈判的工具。

比如鲁襄公二十六年,因为一些事,晋国君抓了卫国君,齐国君郑国君去调解。

郑国君的一名随从叫子展,子展赋《将仲子兮》一诗,意在说“人言可畏”,劝晋国君放人。

晋国君想想觉得有道理,确实人言可畏,就把人放了。这么大的外交纠纷,最后靠诗解决了。这就是说,我们对诗的理解、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对一首诗或者一部文学作品的的解读,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答案。

具体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是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怎么解读,都不算绝对的错。唯独不好的是依据自己的解读去批判别人的解读为“没文化”。

比如我在课堂上讲到这首诗,我会把不同的观点,很多争论的原文,列出来给学生们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读。

我同时也会告诉他们,不要拿着这些观点或理解,去嘲讽批判他人。对待文学作品,我们既要有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能接纳和理解别人的观点。

再具体到我个人对这句诗的理解,是倾向于“爱情说”的。

士兵出征,话别妻子,重说起结婚时的誓言:“人生总是难免经历生离死别,我曾对你许下过誓言:我要一直牵着你的手,与你相伴到永远。”

我之所以执着地如此理解,是因为我觉得牵着手一起变老是非常浪漫的事。《诗经》中,以“牵手”示爱的诗不止一首。比如“惠而好我,携手同归”(你要是喜欢我,能对我好,就牵着我的手,带我回家吧)也比如“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柳永《雨霖铃》中一句“执手相看泪眼”更是牵动无数人的情肠。而到我们今天,依然有像“我想就这样牵着你的手不放开”这样的歌词。

有人因此说,几千年过去了,中国人对浪漫仍无更多的奢求。但其实我们应该知道,这本身就是一种奢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句多么简单的誓言,但实现起来却太难太难了。

《氓》中曾抱着布来找心爱的姑娘说着“及尔偕老”的人,最终还不是变了心?

除去人为的心意转变,还有不可控的“阴晴圆缺,旦夕祸福”。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说出这句“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士兵,假如战死沙场,这句誓言也将就此成空。所以誓言出口那一刻的真心真情,尤为珍贵。未来的改变,谁也不能预料,但说出那句话时内心的真诚,才是誓言最动人的地方。钱锺书写给杨绛的一首诗中也说过:“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因为这份朴素却珍贵的浪漫,也因为这句誓言的动人及实现的不易,我更愿意相信它是带着爱被说出的。但如果你说,它是战友间的爱,行不行?当然行啦。谁说战友间就不能因为同生共死而产生爱呢?所以这就要看个人的解读。写着写着,好像跑题了,实在抱歉。其实不管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句诗的美好不会改变。就愿,我们都能牵着意中人的手,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