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精神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即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道法自然,一切都可以看作自然,人也不例外。
所以,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是附和天道运行的规律的,是充盈且生生不息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儒家、道家、佛家、王家荣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天地气交】
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
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
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气交的产生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之节气相差三节。
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
由于气交相差三节,便产生了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气交易位”等变化。所谓“气交易位”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导致气交的位置发生移动,由于阴阳之气与寒热之气相差三节,“时有定位,气无必至”,
即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次序和时位,温热寒凉的秩序是不会错的,但气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现象却是经常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