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可以通过哪几个方面进行
生态保护与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耗费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短期内难以见效。如何直面挑战?高体健在发言中也提出了应对的建议,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保护的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目标,以保障生态空间、提升生态质量、改善生态功能为主线,逐步建立健全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一要强化国土空间和资源开发管制。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强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实施工业绿色发展战略,推进工业集约化发展,严控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财税制度。加快推进生态安全重点领域立法修法工作,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立法。在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修订时,推动将生态保护要求纳入相关条文。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相关的评估、监管、执法的标准规范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制定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落实并完善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要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强化天然湿地保护和恢复,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强化自然海岸线保护,控制海岸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探索建立以自然生态资源保护为核心的国家公园体系,加强极小种群、重要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外来物种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积极推进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
四要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开展调查和评估,彻底摸清家底,加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建立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规范生物遗传资源采集、保存、交换、合作研究和开发利用活动,加强出境监管。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监管,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建立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
五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行动,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水生态保护,实施江河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和系统整治,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大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实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六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要深度参与环境国际公约谈判,加强与世界各国、区域和国际组织在全球生态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引导完善国际生态治理体系和规则。完善“一带一路”倡议生态环境合作机制,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应对极端天气和低碳发展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七要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推动制定和实施跨部门生态保护政策措施,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探索建立生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生态安全综合数据库。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