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沈佺期和宋之问对唐代律诗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沈佺期和宋之问对唐代律诗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沈佺期和宋之问对唐代律诗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在初唐诗坛上,有两个诗人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唐代律诗的成熟定型,做出了比较重要的贡献。这两位诗人,一位名叫沈佺期,另一位名叫宋之问。在唐诗的语境中,这两位诗人,习惯于被人们并称为“沈宋”。比较巧合的是,这二位还是同榜进士同学,于上元二年(675年)一同金榜题名。由于这一年是农历乙亥年,也被称之为乙亥榜。

沈佺期,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后迁居至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

沈佺期勤于诗歌创作,作品颇丰。他的五言、七言诗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唐代著名诗人宰相张说,对沈佺期的五言诗极为推崇,视为自己学习模仿的典范。《独不见》,是沈佺期的一首优秀七言诗,曾被一些人视为初唐七律之第一。在此,不妨让我们欣赏一下这首名作:“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宋之问,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市)人氏。还有种说法称,他是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进士及第之时,宋之问二十有三,也属比较年轻的科举胜出者。

宋之问的诗作,长于五言。时人评价,在这方面“其时无人能出其右者”。在七言律诗方面,宋之问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新体制。宋之问的诗作颇丰,传世也较多,其中不乏情感深沉细腻、意味悠长的佳作。“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渡汉江》,是宋之问的经典之作。诗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虽然乍看很直白,但细细读之,方觉回味无穷,实为千古之名句。离别故乡那么久、思念之情那么强烈,但在临近乡里之际,遇见路人都不敢打问家中情况了。

总体而论,“沈宋”的诗作,格律严谨周密,对仗贴切工整,音韵明亮流畅,词语精致考究,被诗学界公认为唐代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性诗人,在唐代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