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为什么古代称朝廷为“庙堂”呢

为什么古代称朝廷为“庙堂”呢

为什么古代称朝廷为“庙堂”呢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国人大概都会背诵。“庙堂”和“江湖”对应,一指朝廷,一指民间。那么,“庙堂”为什么可以代指朝廷呢?

原来,“庙堂”是两处场所的合称,“庙”指太庙,“堂”指明堂

西汉学者刘向辑录的诗歌总集《楚辞》中收录了自己的一篇《逢纷》,其中吟咏道:“始结言于庙堂兮,信中涂而叛之。”这是说国君起初在庙堂之中和我结议连谋,如今却听信谗言,中途背叛了我。

东汉学者王逸注解道:“庙者,先袓之所居也。言人君为政举事,必告于宗庙,议之于明堂也。”

《说文解字》:“庙,尊先袓貌也。”东汉学者刘熙所著《释名。释宫室》:“庙,貌也,

先祖形貌所在也。”最早的“庙”是为先袓所立,夏商周三代之后才为神立庙,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多为神庙。

天子和诸侯祭祀先祖的庙称“宗庙”;天子祭祀先祖的庙称“大庙”(即“太庙”),这是只能天子使用的专用称谓。天子之庙又分为“大庙”和“小庙”:始祖庙称 “大庙”,高祖以下的庙称“小庙”。

“堂”指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处,凡是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

教学等重大的典礼都在这里举行。《木兰辞》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将士们打了胜仗回来后,天子亲自接见的地方就是明堂。

孟子说:“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古代帝王处理朝政大事,一定要先到宗庙里祭祀先祖,然后在明堂之上商议,因此用

“庙堂”来指代朝廷。这就是范仲淹说的“居庙堂之高”。

与“庙堂”一词相仿佛,“廊庙”也可以指代朝廷。

“庙”当然还是指太庙,颜师古说“廊,堂下周屋也”,即堂前周边的屋宇。还有一说认为“廊”指室外带顶的过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走廊、游廊之类。不管怎么解释,一般人家是绝对没有这种带“廊”的处所的,按照等级制,只有帝王的宫殿和高官的豪宅才能修建。

《后汉书。申屠刚列传》载,申屠刚在劝说隗嚣归顺光武帝刘秀的一封信中有“廊庙之计” 一语,李贤注解道:“廊,殿下屋也;庙,太庙也。国事必先谋于廊庙之所也。”因此也用“廊庙”一词来指代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