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孔子治国安民的思想

孔子治国安民的思想

孔子治国安民的思想

其一,“惠而不费”,就是要求为政者要施惠于民,节约用度。孔子说的“薄施于民而能济众”“安人安百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为为政者指明了如何“惠民”的问题,而其“节用而爱人”则是基于“不费”的思想而提出的具体主张。

其二,“劳而不怨”,就是要求为政者要使民以时、节省民力。《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明确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他相信,如果为政者能够爱惜民力,自觉做到“使民以时”“择可劳而劳之”,必不会招致百姓的怨恨。孔子“屏四恶”思想中的所谓“慢令致期谓之贼”,其实就是从反面说明了为政者要敬事而信、使民以时的道理。

其三,“欲而不贪”,就是要求为政者当求百姓之利(仁),不为一己之私。在孔子看来,为政者当以“仁”为利,而不以利为利,这里所谓“仁”就是指百姓之利。为政者求仁而得仁,又何必在逐利。“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尧曰》)此外,《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有若在答哀公问时,也明确表达了这种思想观点。“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