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是怎么排列的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七星组成的。按顺序依次命名为α、β、γ、δ、ε、ζ、η,古代汉族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 玉衡、开阳、瑶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些,就可见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
北斗位于北极星附近,对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无论在北极星之上或北极星之下时,它们永远位于地平线之上,在夜间的任何时刻都能看到。北斗绕北极星一昼夜旋转一周,正好起到时针指示时间的作用:每旋转15°即是1小时。近现代钟表就是受到北斗昼夜旋转原理的启发而发明的。
除了上述的周日视运动之外,北斗还有周年视运动,即固定在傍晚或夜半的一定时间观察,其斗柄方位每天西移1°,每月移30°,一周年移动一周又回到原处。因此,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可以利用斗柄的指向确定季节。古书《冠子·环流篇》说得最为明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就是说:若把观测的时间固定于傍晚,则二月春分时斗柄指东,五月夏至时斗柄指南,八月秋分时斗柄指西,十一月冬至时斗柄指北。借助斗柄指向地面上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可以确定四个季节的中间日期,二至二分的所在月确定之后,其他月份也就容易确定了。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人把北斗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汉代史学家同时也是天文学家的司马迁在其伟大著作《史记·天官书》中说得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这就指出北斗是定方向、定季节、定时辰的标尺。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还说:“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意思是说,北斗的斗柄连着东南方向的角宿(室女座),玉衡星对着东北方向的斗宿(人马座),而斗口正朝着西南方向的参宿(猎户座)。角宿、斗宿和参宿是我国传统星象二十八宿中最重要的三宿,它们彼此的赤经距离大致相等,而北斗正处于这三个重要星宿之间的中心位置,因而被当作参考坐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