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关于北陈王名字的由来

关于北陈王名字的由来

关于北陈王名字的由来

北陈王村名字的由来

明朝初期,即公元十四世纪,陈王村名谓“师王村”,由师姓、王姓和赵姓家族组成。师姓居住在本村“狮子巷”,位于今天的陈王三村三组;王姓住在今天陈王三村三组的“米汤巷”;赵姓居住在“老后头”,如今的赵家北面。

四十年前,即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陈王三村一组(“寺门”)的南还有一片断垣残壁的废墟,里面长满酸枣树,这里就是王姓家族遗留下的旧址。1975年以前,在陈王三村正南,即公孙弘墓南50至60米处的田地里,保留着王姓家族和师姓家族的祖坟,王姓家族祖坟在师姓家族南面。每年清明时节,常常碰见王姓、师姓族人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祭奠祖先。

师王村地处兴平通往礼泉县城(过去旧县城)、泾阳、三原等地的交通线上,因常年车来人往,络绎不绝。狮子巷逐渐形成了经营车马客店以及商铺一条街。他们以经营店铺为主,农耕作业为辅,过着农、商兼顾的生活。王姓人则以做木匠活为擅长。

汉代时期,兴平北莽塬松桧林立,树木茂盛,杂草丛生,小野生动物出没其间。王姓人利用北塬上得天独厚的木料,加工制作成各种木制品销往外地。

他们的产品多被路过的客商带往外地,流向四方。赵姓人数相对较少,却占据着村子周围大片优质平坦土地,过着农耕生活,他们也兼经营着几家油坊和醋坊。师王村的先民们,各执其业,过着平和的日子。

明朝中期(1509年秋天,待考证。另一说法是清乾隆60年,即1799年),在兴平北塬东北,下了一场历史罕见持续六天的大暴雨,整个北塬变成一片汪洋,降雨形成的洪水从西北至东南,大约从今天小南村经定周村至咸阳西一带经过,洪水夹带着泥沙顺势而下,排山倒海。

洪水经过的地方,房屋、庄稼被冲毁。洪水过后地面留下一条条数丈至数十丈不等的沟壑,这些沟壑今天依旧清晰可见,小南村、陈良村、定周等村的“壕里”就是那场洪水留下的痕迹。

这场大暴雨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人数因之减半,很多人被迫流离失所,四处逃难。洪水过后,冲毁了兴平通往东北方向的官道,道路改由经店张绕道茂陵到达兴平县城。

师王村是幸运的,虽未完全被洪水冲毁,但由此引发了师王村一场大变迁:昔日来往车马不再从此经过,过去依靠经营车马店、商铺为主的师姓人家,因道路改道,营生日益惨淡,难以继续维持经营。

经过一段时间筹划,师姓人逐渐从师王村迁移高店村,继续经营车马店营生。狮子巷则逐渐变为空城。

咸阳塬上的陈姓人,在那场洪水中受灾最重,他们大部分失去家园,四处流浪。部分难民流浪到此,就住在原师姓人家遗留下的破房子中。

时间久了,他们除乞讨外,也耕种一些土地,种植庄稼,慢慢地陈姓人就在本村定居了下来。师姓人家搬走了,师王村便逐渐更名“陈王村”,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