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山海经是怎么描述尧舜禹的

山海经是怎么描述尧舜禹的

山海经是怎么描述尧舜禹的

对于《山海经》而言,不少人一直对其持怀疑态度,这本古代典籍之所以会让人们造成如此错觉,就是因为其本身所记载的东西太过离奇,甚至不符合现代人的基本常识。

《山海经》一书,记录了一个上古时期的纷乱世界,包括地理、人文、河流、动植物、神话等内容。可是不知您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山海经》中同时还记录了一段很长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就是“三皇五帝”时期。

“三皇”分别是伏羲、黄帝、神农,而五帝则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三皇五帝是上古时期的圣人,他们为人类的繁衍壮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尤其是所谓的“法尧禅舜”,更是后代帝王们相互让位的道德典范。

可是在诸多史料中,我们总是能发现一些不和谐的字眼,而这些东西多数与尧舜禹有关,《山海经》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的例子。

《山海经·海内经》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也就是说,有一名叫作鲧的人,曾经偷盗了帝王的息壤而去治理洪水,并且没有听从帝王的命令,帝王这才派祝融前来杀死鲧。

在这一段话的描写中,“帝”指的是“帝尧”,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禅位于舜的尧。鲧是谁呢?鲧就是“大禹治水”神话中大禹的父亲。普遍的说法是,鲧因为治水失利并且偷盗了息壤,这才被尧所杀。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山海经》中的这段话,主要围绕着两个关键词来描述,第一个词语是“洪水”,第二个词语是“息壤”。“息壤”是一种神土,据说还可以自我生长,称得上是治理洪水的神兵利器。上古时期发生洪水可能是一次真实的历史事件,因为在世界很多民族的神话中,都曾有过对大洪水的描述。可是对于“息壤”来说,其是否存在还是一个未知数。

文中的意思很明显,鲧是按照尧的意思而治理洪水的,并且其治理的效果应该不太成功,这才想起来去偷尧的息壤。可是此时问题来了,既然尧有如此神器,又为何派鲧去治理水患呢?即使鲧是尧治水代言人,可尧为何不早点将息壤交给鲧呢?

我们再观察尧对鲧前后态度的变化,从用之到杀之的过程,似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一个问题,即尧就是想借着治水的名义杀死鲧。此时另一个问题又随之而来,尧为何要设计杀死鲧呢?难道他们之间有私人恩怨?没错,尧与鲧似乎有着解不开的恩怨。

从血统上来讲,尧与鲧都是黄帝的后代,尧是君而鲧是臣,但是鲧的身份也不简单。《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鲧的父亲是颛顼,他是在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