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三百年典故

三百年典故

三百年典故

上个世纪初,疑古思潮兴起,主要矛头就指向以三皇五帝为核心的古史传说体系。时至今日,大多数人早已摒弃那种极端观点,并充分认识到古代传说的巨大价值。在没有文献记录的时代,先辈们更加重视并相信口传,这种传承规范严谨,保障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代代延续至今从未中断。

比如五帝之说由来已久,但其内容却世说不一,话说宰我不明于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及大禹之事,因而求教于孔子,孔子向宰我精要的介绍了他们的德行和事迹,这里把他们的谈话内容分四篇连载向大家介绍:第一,孔子回答宰我关于“黄帝三百年”的问题;第二,关于帝颛顼和帝喾的德行;第三,关于帝尧和帝舜的德行;第四,关于大禹的事迹。

《道德经》:“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朱熹:“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家语原文】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

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不可胜以观也,而上世黄帝之问,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

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则予之问也固矣。”

孔子曰:“可也,吾略闻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齐睿庄,敦敏诚信,长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服牛乘马,扰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bǎn)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fǔ)黻(fú)。治民以顺天地之纪,知幽明之故,达生死存亡之说。播时百谷,时是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考日月星辰,劳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财物以生民。民赖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