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啮雪吞毡意思是什么

啮雪吞毡意思是什么

啮雪吞毡意思是什么

啮雪吞毡(拼音:niè xuě tūn zhā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班固《汉书·苏武传》。

啮雪吞毡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啮雪吞毡(拼音:niè xuě tūn zhā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班固《汉书·苏武传》。

啮雪吞毡指苏武被匈奴单于因禁于大窖中,不供应饮食,苏武就嚼雪混同毡毛而食。后形容坚守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啮雪吞毡成语出处

汉·班固《汉书·苏武传》:“(单于)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啮雪吞毡”。

啮雪吞毡成语故事

汉武帝初期,汉朝军事力量比较弱,相比之下匈奴势强,经常骚扰汉朝疆土。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到了匈奴后,事情就开始向坏的方向发展,勾奴首领对他们态度非常傲慢,更危险的是,他们卷人了匈奴内部的争斗中。当时匈奴内部有人想谋反,谋反之人中,有人与西汉使节团有来往,结果东窗事发后,西汉使节团就受到了牵连。奴首领立即翻脸,将西汉使节团关押起来,派了一个叫卫律的人来审问他们。

卫律,本来是来自于西汉之人,自幼在都城长安长大,与西汉一些权贵相识,后来为了避祸,出逃匈奴,成为匈奴首领的一名谋臣。卫律对西汉内部情况颜为了解,对苏武这样的人也有所知晓,不知是出于一种敬佩还是出于其他目的,他有意降服此人。为此他采取了种种手段,威逼利诱他先当着苏武的面,杀害了几位使节团成员,但苏武并不为之惧,反而有自杀取义之举。他自认为此次有负国家所托,罪责深重,便以刀自刺,吓得卫律立即找医生来救治。救活之后,卫律不敢再用暴力威胁,便改以利诱。

然而无论卫律如何威逼利诱,苏武均不为之所动,匈奴首领得知之后,降服之意更加强烈,他就不信了,还收服不了这个大汉使节。单于将苏武囚禁在一个大窖中,不给他提供饮食,想让他知饥饿之苦后,投降于匈奴。然而,苏武并没有被困难吓到,天下大雪,苏武就把雪和毡毛一起吃下去充饥,最终也没有向匈奴屈服。匈奴见苏武如此坚强不屈,啮雪吞毡而不死,都以为他是神,就把他送到北方没有人烟的沼泽中,让他放牧公羊。苏武被孤身一人,发配到北海酷寒之地,在这个气候恶劣,最低气温接近零下四十度的地方,就连匈奴人自己都很少出现,苏武在那里与羊群为伴。他的食物是羊毛、野菜、老鼠,渴了只有雪水,在北方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仍然矢志不移,守持汉朝使臣之节,坚贞不屈,终于在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后又回到了汉朝。

啮雪吞毡成语寓意

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出发时,身强力壮,归来时,已是须发尽白。但苏武啮雪吞毡不辱使命的精神感动和鼓舞了后人,成为人们敬仰的爱国楷模,受到世人称赞。成语告诉人们,无论所处的环境多么的艰苦恶劣,人们都应该坚守底线,始终如一的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啮雪吞毡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啮雪吞毡”指苏武被匈奴单于因禁于大窖中,不供应饮食,苏武就嚼雪混同毡毛而食。后形容坚守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明·高明《琵琶记》:“啮雪吞毡,苏卿犹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这糠呵,纵然吃些何虑?”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想道古人啮雪吞毡,尚且救了性命;这里无雪无毡,只有烂泥在手中,便去抓一把来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