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磨杵成针意思是什么

磨杵成针意思是什么

磨杵成针意思是什么

磨杵成针(拼音:mó chǔ chéng zhēn)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宋代祝穆《方舆胜览》。

磨杵成针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磨杵成针(拼音:mó chǔ chéng zhēn)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宋代祝穆《方舆胜览》。

“磨杵成针”本义指把铁棒磨成了针(杵:舂米等用的棒槌),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多含褒义。

磨杵成针成语出处

在象耳山下,世传李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宋·祝穆《方舆胜览·磨针溪》)

后世根据这个故事提炼出了“磨杵成针”这个成语。

磨杵成针成语故事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非常顽皮,上课时总喜欢走神,谁都拿他没办法。一天放学后,李白在路边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棍用力地磨着。李白非常好奇,他走过去问道:“老婆婆,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

“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婆婆回答道。

“什么?”听了老婆婆的话,李白吃惊地叫起来,“这么粗的铁棒,怎么可能磨成一根绣花针呢?”

老婆婆认真地对李白说:“我只有坚持不懈地磨下去,这根粗铁棒就会变得越来越细,最后必然会被磨成针,怎么会不行呢?”听了老婆婆的话,李白顿有所悟,他谢过老婆婆,飞快地跑回家去。

从那以后,李白再也不贪玩了。不但如此,凡是读书到困难,李白就自然而然地想起老婆婆的话,他便更加努力地学习。正是凭着这种刻苦的精神,李白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磨杵成针成语寓意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和工作都讲求效率,但是磨杵成针的精神还是要秉持的。

磨杵成针的关键点就是做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靠投机,凭运气。世界上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学习和工作想要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有恒心有毅力,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如果目标正确,方法得当,付出越多,收获也就越人。

所谓的“一份汗水,一份收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磨杵成针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磨杵成针”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在句中一般充当谓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明·楊慎《七星橋記》:“矢磨杵成針之志,徼折梅寄樠之靈。”

磨杵成针成语辨析

磨杵成针—水滴石穿(滴水穿石)—开卷有得—功到自然成

以上这些成语尽管都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都能成功的意思。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磨杵成针”强调的是恒心毅力的重要性;“水滴石穿(滴水穿石)”强调的是哪怕力量再小,只要坚持不懈也能成功;“开卷有得”强调的是读书的重要性;“功到自然成”强调的是要想成功,就要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