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鹘仑吞枣意思是什么

鹘仑吞枣意思是什么

鹘仑吞枣意思是什么

鹘仑吞枣(拼音:hú lún tūn zǎo)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朱熹《答许顺之书》。

鹘仑吞枣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鹘仑吞枣(拼音:hú lún tūn zǎo)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朱熹《答许顺之书》。

鹘仑吞枣指不加咀嚼,把整个枣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一股脑地吸收知识。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鹘仑吞枣成语出处

宋·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鹘仑吞枣”。

鹘仑吞枣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

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道:“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多了容易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各种水果都吃一些,才能取长补短。”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有人说:“说得有理,吃了梨,伤了心脾,让枣子来补;吃了枣子,损了牙齿,让梨子来补。如果样样都吃,那就伤不着我的身体了。”也有人说:“我看还是不吃为好,吃梨补了牙齿,又被枣子损伤;枣子补了心脾,又被梨子损伤。这样吃不等于白吃吗?”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可以这么吃:梨,只管咀嚼,不咽下去,那就伤不着我的脾胃,还有益于我的牙齿;枣子,只管硬吞下去而不咀嚼,那就伤不着我的牙齿,还补了我的心脾。”

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鹘仑吞枣成语寓意

故事告诉人们,学习知识时不能鹘仑吞枣,而应该把要学的知识彻底理解,再认真去掌握它、应用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缺乏思索,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对知识灵活运用。再有,倘若人们囫囵吞枣,很容易卡在喉咙,上下两难,甚至危害生命。成语告诉人们,做事情时,不能一味地求快,乞求一步登天。有道是“欲速则不达”,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规避风险,把事情做圆满。

鹘仑吞枣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鹘仑吞枣”指不加咀嚼,把整个枣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一股脑地吸收知识。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运用示例

作家·茅盾《夜读偶记》:“现在有些血气方刚,缺乏辨别力的青年,鹘仑吞枣地读了《红楼梦》,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作家·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鹘仑吞枣的念,鹘仑吞枣的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

鹘仑吞枣成语辨析

鹘仑吞枣—生吞活剥

“囫囵吞枣”与“生吞活剥”意义相近,两者皆有没有消化就模仿吸收的意思;区别在于“囫囵吞枣”偏重在不求甚解,语意较轻,当用来指学习指示、理论、知识及其他时,宜用“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偏重在生搬硬套,语意较重,当用来指搬用别人的言论、文辞、经验及其他时,宜用“生吞活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