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焚典坑儒意思是什么

焚典坑儒意思是什么

焚典坑儒意思是什么

焚典坑儒,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西汉·孔安国《〈尚书〉序》。

焚典坑儒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焚典坑儒,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西汉·孔安国《〈尚书〉序》。

这则成语意指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其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可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焚典坑儒成语出处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孔安国《〈尚书〉序》)

后人据此典故提炼出“焚典坑儒”这则成语,也作“焚书坑儒”。

焚典坑儒成语典故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酒宴,七十个博士向前祝寿。仆射周青臣上前颂扬道:“从前秦国的领土不超过千里,仰赖陛下神灵圣明,平定天下,驱赶蛮夷,日月所照临的地方,没有不称臣顺服的。把诸侯国改成郡县,人人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祸患,这伟大的功业可流传万代。自上古以来,谁也赶不上陛下的威德。”始皇非常高兴。博士齐人淳于越上前说:“我听说殷朝、周朝统治天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作为自己的辅冀。如今陛下拥有海内,而子弟却为匹夫,万一出现田常、六卿一类的乱臣,没有辅翼,怎么挽救局面呢?处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治久安的,我没有听说过。刚才青臣又当面奉承来加重陛下的过失,不是忠臣。”始皇把他们的意见交给众臣商议。

丞相李斯说:“五帝的制度不相重复,三代的举措不相因袭,各用自己的方法治理国家,并不是有意和前代相反,而是时代变化了。当今陛下创造大业,建立万代功劳,本不是愚蠢的读书人所能了解的。况且淳于越说的是三代旧事,如何效法呢?从前诸侯纷争,用优厚的俸禄招徕游学之士。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由陛下一人决定,百姓理家就要努力于农工,读书人就要学习法令刑禁。现在这批读书人不学当今而效法古人,以此否定当今,惑乱民众听闻。丞相李斯我冒死上言陛下:古代天下分散混乱,没有谁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同时兴起,说话称道古人而妨害当今,粉饰虚言而扰乱实际,人人都赞美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诽谤在上位者所制定的政策法令。现在,皇帝统一天下,分辨黑白,奠定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私人讲学又结成群党反对法令教化,一听到朝廷举措,就各以所学进行评议,入朝心不在焉,出朝街谈巷议,用大言欺君来博取声誉,以奇异行为来赢得高名,还率领臣民制造谤语。像这样,如果不禁止,那么君威会从上往下降,朋党会在下边形成。要禁止才好,我请求陛下下令,让史官把不是记载秦朝的典籍一律烧毁。不是博士官职务,而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部搜出,送到官府烧毁。有敢二人谈论《诗》《书》的处死。推崇古代,诽谤当今史记的灭族。官吏知情而不举报的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不烧书的,处以墨刑,发配边关,夜筑长城,昼侦敌情,所不烧的,只有医药、卜筮、种植一类的书。如果有想学法令的,以官吏为老师。”秦始皇也认为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到处宣扬旧制度,的确妨碍了他的统治。于是他决定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

焚书的具体办法是:除了那些讲医药、占卜、种植一类的书以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全部在三十日内上交官府并烧毁。以后若有偷偷谈论古书内容的,处以死刑;借古时候的道理抨击当前政治的,全家都要处死;官吏知情不告发的,判处同样的罪;命令到达后三十天不烧毁书籍的,在脸上刺字后罚去做四年长城的苦工;如果有人要学习法令,必须跟随官吏去学,而不准学习古书。焚书的命令发布以后,各郡各县的官更不敢怠慢,都立即严格地遵照命令去执行。老百姓遭到了挨家挨户的搜查。在很短的时间内,到处都是焚书的熊熊烈火。焚烧那些刻写在竹木简上的古代书籍,使中国的文化事业遭受了一次浩劫。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记载着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书籍,几乎全部被烧了。秦朝以前的许多历史事实和学术思想文献从此失传。

坑儒事件就在“焚书”第二年。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得到无上权力之后,异想天开地想要长生不老。有两个替秦始皇求不死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偷偷地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暴戾,刚愎自用,从诸侯出身到兼并天下,志得意满,为所欲为,以为从古到今没有人能胜过自己。专门任用治狱官吏,狱吏得到亲近、宠幸。博士虽有七十个,不过凑数而已,不曾重用。丞相以及大臣都只能接受成命,依靠皇上办事。皇上乐于用刑罚杀戮建立威严,天下人怕触犯法网,小心谨慎地保持俸禄,而不敢尽忠直言。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一天比一天骄狂,臣下担惊受怕,谎言欺骗,以求有地容身。秦朝法律规定,一人不能兼有二种方术,如果方术不灵验,立即处死。候望星象云气的达三百人之多,都是好人才,却畏惧皇上的忌讳,不敢直说他的过失。天下的事无论大小都由皇上决定,以至皇上每天阅读的文书要用秤称出一百二十斤,昼夜有限额,不达到限额不能休息。贪婪权势到这种地步,不可以替他寻找成仙之药。”于是都逃走了。

秦始皇听说他们逃走,非常愤怒,说:“前些时,我收缴天下不中用的书籍,全部烧毁。招致许多文学、方术之士,想振兴太平事业,这些方士企图炼丹,寻求奇药。如今听说韩众一去不返,徐芾等人费用数额庞大,终于找不到奇药,每天只是徒然地听他们互相告发营求奸利。卢生等人我对他们很尊重,赏赐优厚,如今竟然诽谤我,以至加重我的不仁。居住在咸阳的一些儒生,我派人去侦察过,有些人竟制造妖言,迷惑民众。”于是派御史审讯全部儒生,儒生互相告发。始皇亲自判决违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的死罪,全部活埋在咸阳,昭示天下,惩戒后人。

焚典坑儒成语寓意

焚典坑儒的目的是统一思想, 对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进行压制。《汉书·地理志下》称此事件为“燔书坑儒”。《后汉书·陈蕃传》称“焚书坑儒”。《汉书》的作者班固,东汉人,距大秦帝国三百年。《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南朝宋人,距大秦帝国六百余年。2008年清华大学对“清华简”历史文物研究成果表明,汉代以后流传至今《尚书》部分文章是系篡改、伪造的文本。“焚典坑儒”这一成语的出现,带有贬低秦始皇及秦政权的强烈色彩,属于一起典型的篡改历史事实的文化造假。

焚典坑儒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焚典坑儒”指焚毁典籍,坑杀书生。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运用示例

明·无名氏《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秦皇独霸诸侯城,焚典坑儒丧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