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从心所欲意思是什么

从心所欲意思是什么

从心所欲意思是什么

从心所欲(cóng xīn suǒ yù),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论语·为政》。

从心所欲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从心所欲(cóng xīn suǒ yù),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论语·为政》。

这则成语原指在礼教法度范围内,顺遂着心意自由地行动处世;现可泛指任凭自己的意愿,想要怎样就怎样。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

从心所欲成语出处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回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后世据此典故裁剪出“从心所欲”作为一则成语。

从心所欲成语典故

孔子晚年时,将自身修养的经历分成了六个阶段。

孔子说:“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时对“学”坚定了志向。这里的“学”不是泛指一般的读书,而是指对以“周礼”为代表的古代文化的学习、实践,对他人及社会习俗的吸取、借鉴,及因此进行的心性、行为修养。

“三十而立。”“立”,站立,比喻在社会上立足、立身,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人格和事业。靠什么“立”呢?联系《论语·泰伯》第八章“立于礼”和《论语·季氏》第十三章“不学礼,无以立”来理解,可以知道是通过学习掌握了“礼”文化,养成了遵守礼仪的行为习惯,因此能够与人以礼相交,自如地应对和处理复杂的社会事务。

“四十而不惑。”已经具备了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达到了“知”的境界,正如《论语·子罕》第二十九章所说“知者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常用“天”指自然规律,“命”指人生规律;“天命”,合用,是指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决定的生命状态,即人的生命规律。能够了解并把握这个规律,是“知”的更高境界。

“六十而耳顺。”“耳”,用以代指人的感官,即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顺”,畅通而无障碍。心平气和、胸怀坦荡、明察秋毫,什么都能包容,什么都能明辨。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放任内心的想法从心所欲,但是都不会超越“礼”的界限。关键在“心”,“心”已达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境界,即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因此也就无所“逾”了。

从心所欲成语寓意

“从心所欲”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则成语是跟“不逾矩”连在一起的。《论语》中的意思是指七十岁时做人处事可以得心应手,但又不逾越任何礼节。它给人们的启迪是,要想拥有完美的人生,不但要懂得立志,更要懂得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与其从心所欲的失误,不如细致入微的谨慎思考。

从心所欲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从心所欲”原指在礼教法度范围内,顺遂着心意自由地行动处世,现可泛指任凭自己的意愿,想要怎样就怎样。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运用示例

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非好学深思之士,心细如发者,断不能树极清之诗骨,提极灵之诗笔,驱役典籍,从心所欲,无不入妙也。”

近代·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以为只须用全力消灭进步文化,便可达到他们‘唯我独尊’的目的,从此可以高枕而卧,从心所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