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柱之信意思是什么
抱柱之信,是汉语中来自一则历史典故的成语,源出《庄子·盗跖》。
抱柱之信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抱柱之信,是汉语中来自一则历史典故的成语,源出《庄子·盗跖》。
这则成语指恪守约定的信义行为,形容坚守信约,忠贞不渝。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等。
抱柱之信成语出处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后人由这则典故提炼出一则成语“抱柱之信”。
抱柱之信成语典故
相传春秋时圣人孔子的同乡鲁国曲阜有一个名叫尾生的年轻人。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
有一次,尾生的一位亲戚没有醋了,来向尾生借醋,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便说:“你稍等一下,我这就进里屋去拿来。”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坛醋,说这是自己的,就送给了那位亲戚。孔子知道这件事后,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有点弄虚作假。尾生却不以为意,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说了谎,但出发点是对的,谎言不也有美丽的吗?
后来,尾生和一个女子相爱,但是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女子家人的反对。不得已,尾生只好和心爱的人经常相约在远离家中的地方见面。有一次,他们分别时约好下次在一座小桥下见面。会面那天,尾生先到了小桥下,他在那里等了很长时间,可是他的爱人还是没有到来。在尾生等待的时候,天渐渐下起雨来,小桥下的水也慢慢地涨了起来。尾生先是靠着小桥下的石柱,极力站在高一点的地方。后来,水越来越高,尾生不得不用双臂抱着石柱爬得再高一点。尾生尽力抱着石柱,期待爱人的身影会出现在视野中。雨越来越大,水越来越高,尾生也越来越没有力气了,消失在了水中。
尾生的心上人始终没有来,也没有人知道原因。后来,有人说这姑娘逃跑时被家里人发现了,困在家里不能出来,再后来听说尾生死了,在家中郁郁寡欢不久也病死了。
抱柱之信成语寓意
“抱柱之信”是古人树立的典型,它是极端的、可怖的、失真的、不接地气的,甚至可说是“教条主义”的殉葬品,有“伪信”之嫌。一个缺乏信用的社会,自然充溢着尔虞我诈,骗子横行,这固然是可怖的。然而,“信”应该是相互的,应该从一点一滴体现,互诚互信,才是根本。假使面对骗子讲诚信,无疑是愚蠢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看,当“信”的成本大于其收益时,选择放弃信”而不是坚守,这是明智的。但是,从伦理学角度说,因坚守信”而受到损失,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时,无论怎么说,这种守信”行为也应该受到尊敬,至少应该得到同情。事实上,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虽然都提供了关于“信”的叙述平台,但都没有为“信”找到合理的手段支撑,也没有对“信”的结果给予社会范围的经济学评价。于是,人们面临了两个具有逻辑一致性的消极后果:
一是守信的社会成本相对较高,二是失信的社会代价相对较低。社会上更多的人倾向于批评“尾生之信”,而对“尾生之死”又较少表达同情,正说明了这一点现在全社会呼吁诚信建设,这一方面表明了诚信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诚信的严重缺失是个巨大的现实存在。
对诚信问题进行历史性梳理很有意义,在现实条件下对诚信进行严格界定也很必要,从人性角度将诚信问题上升到伦理学高度甚至哲学高度展开讨论也有积极的价值,但是,这些都既不关键也不迫切,因为诚信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而关于诚信的所有历史及现实问题也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换言之,诚信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和形式,并不是因为与尾生“期于梁下”的女子有某种目的而使得尾生“抱梁柱而死”,而尾生之死也并不必然导源于“信”本身,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只有一个“女子”和尾生均错误使用了诚信这一完成社会交往的手段,而当时的社会也并没有完善的作为手段的诚信机制。
抱柱之信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抱柱之信,用于形容坚守信约,忠贞不渝。作为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等。
运用示例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长守尾生抱柱之信,拼减沈郎腰带之围,真情至语。 ”(惠淇源《婉约词》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