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墩的来历
三墩位于杭州西北部,又名杉墩、珊墩、古称兰里。三墩是个水乡古镇,三墩之水源于天目山脉。三墩的名字由来有很多种:
一种由来是来自治水的大禹,据说三墩的来历和他有关,当年此地大水泛滥,大禹到此治水,在午潮山顶上,大禹化土为息壤,三堆大的土落到山下大水间形成了三个大的陆地,细碎的息壤则化为小的陆地,陆地与陆地之间则是河流环绕,池塘相隔。这地名以前就叫做“三堆”,在宋朝的《咸淳志》和清朝的《钱塘县志》里均有记载,再后来,也许是“堆”和“墩”在这一带地方方言中发音相近,人们把“三堆”叫做了“三墩”。
第二种由来是因境内有文星墩、灯彩墩、水月墩三个较大的水上土墩而得名三墩。“墩”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土堆。
第三种由来是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尉迟恭率部驻三墩疏浚苕溪支流,兴修水利,以杉木为浮桥相互联接,始称杉墩。
第四种由来是宋元时期,由于三墩地区水流众多,而且都非常干净,水面波光粼粼,水下藤茎相连;水底彩石闪闪,水中鱼贝活泼,阳光下远远看去,色彩美丽犹如珊瑚海,因此又有人把三墩叫做“珊墩”。
第五种由来是据传春秋战国(公元前221年)孔子的学生荀子来过三墩,那时的三墩河水清澈,他觉得适宜兰花生长,就开始亲手沿河栽种兰花,而兰花的馨香被美誉为“王者香”“国香”,并成为在政治和道德上有着高尚操守的人的符号,荀子自己就在著述中常常用兰花来比喻。比如在《王制》中说:“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好我,芳若芝兰。”为纪念荀子故称此地为“兰里”。不光三墩因为荀子之故而被称为兰里,在距三墩十多里地的良渚,还有座小山丘,也因为荀子而叫做“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