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海浮石介绍

海浮石介绍

海浮石介绍

浮石,中药名。药材分海浮石和海石花两类。海浮石为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所形成的石块;海石花为胞孔科动物膂突苔虫 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或瘤苔虫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的干燥骨骼。具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痰热咳喘瘰疬,瘿瘤,血淋、石淋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

主治

1、主要用于痰热咳喘,瘰疬,瘿瘤,血淋、石淋等。

2、西医诊为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属于热痰壅肺者,缺碘性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前列腺增生、急性泌尿系感染属于痰火郁结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水飞用。

注意事项

虚寒咳嗽忌服。《本草从新》:多服损人血气。

化学成分

脊突苔虫的骨骼,主含碳酸钙,并含少量镁、铁等;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主要成分是SiO2,亦含氯、镁等。

药理作用

有促进尿液分泌及祛除支气管分泌物的作用。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引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结块,成能软坚也。

2、《本草纲目》:消瘿瘤结核疝气,下气,消疮肿。”“浮石,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

3、《本草正》:消食,消热痰,解热渴,热淋,止痰嗽喘急,软坚癥,利水湿。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用于痰热咳嗽,哮喘之咳嗽黄痰,咯吐不利。海浮石清肺火,化老痰,常配伍胆星、贝母、陈皮同用,如《景岳全书》之清隔煎。如咳嗽痰中带血,痰粘难咯者,常与青黛、括楼仁、炒山栀同用,以泻肝清肝,化痰止血,

如《丹溪心法》之咳血方;如顽痰胶结,可配猪牙皂以增强祛痰作用。

2、用于瘿瘤,瘰疬、常配伍其他药物同用。治瘿瘤,可配海藻、昆布、海螵蛸以消瘿散结;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常与连翘、玄参、贝母、夏枯草同用以清火化痰散结。

3、用于热淋、血淋、砂淋、症见小便涩痛者。单用海浮石为末,甘草煎汤送服、或随证配伍其他清热利尿通淋药。

4、用于消渴引饮不止:取海浮石煎汤作茶饮,或配白蛤壳煎汤饮。

此外,用于目翳,海浮石水飞点眼。

相关配伍

1、海浮石配青常:海浮石成寒,长于清肺化痰;青黛成寒,重在清肝泻火。两药伍用,共奏清肝泻肺、止血化痰之功。用于肝火灼肺,久咳痰中带血者。

2、海浮石咸寒,善清肺降火化痰;瓜蒌皮甘微苦寒,长于善清肺热、润肺燥而化热痰、燥痰。两药伍用,可增强清肺热、化热痰之功。适用于痰热壅肺,咳痰黄稠者。

3、海浮石配海藻:海浮石咸寒,既能清肺降火,又能软坚散结;海藻咸寒,既能消痰软坚,又能利水消肿。两药相合,化痰软坚散结之力增强。适用于瘿瘤、瘰疬等。

鉴别用药

海蛤壳与海浮石:二者均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皆可治痰热咳喘、瘿瘤瘰疬等,且常相须为用。但海蛤壳善清肺热而化痰清火,兼能制酸、收湿敛疮,尤多用于肝火犯肺之咯吐痰血、胃痛泛酸及湿疮、烫伤。海浮石长于清肺降火,利尿通淋,多用于痰热咳喘、血淋、石淋。

相关药品

化痰平喘片、清热镇咳糖浆。

相关方剂

清膈煎(《景岳全书》)、海浮石滑石散(《医学从众录》)、神效散(《普济本事方》)、海金散(《仁斋直指方论》)。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自海中捞出,用清水漂洗,除去盐质及汤沙,晒干。

炮制方法

1、海浮石: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打碎。

2、煅海浮石:取净浮海石,煅至红透,打碎。

保存方法

置干燥处,防尘。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脊突苔虫:为珊瑚样的不规则块状或略呈扁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5cm。灰白色或淡黄色。上部表面多突起,呈叉状分枝,中部交织网状;叉状小枝长2-5mm,直径约2mm,先端多折断,少数完整者呈钝圆形;底部表面较平坦。体轻,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粗糙,密具细小孔道。气微腥,味微咸。人水中浮而不沉。

2、瘤苔虫:为不规则块状,直径1.3cm。灰黄色或灰黑色。珊瑚状分枝短,直径约4mm,先端钝圆,极少折断。

饮片性状

参见药材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