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唐松草介绍

唐松草介绍

唐松草介绍

唐松草,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唐松草Thalictrum aquilegifolum L.var.sibiricum Regelet Tiling[T.comtortum L.;T.aquilegifolium L.subsp.asiaticum(Nakai)Kitag.]的根及根茎。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主治热病心烦,湿热泻痢,肺热咳嗽,目赤肿痛,痈肿疮疖。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泻火,燥湿解毒。

主治

热病心烦,湿热泻痢,肺热咳嗽,目赤肿痛,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制成糖浆。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化学成分

本品须根中含有小檗碱、β-谷甾醇,N-去甲唐松草替林及5-氧-去甲唐松草替林。

药理作用

小檗碱具有抗菌作用,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贝加尔唐松草总生物碱有抗肿瘤作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季挖根茎及根,除去地上茎叶,洗去泥土,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干燥根茎上端有多数芦头,每个芦头粗约4mm,基上残留茎苗痕迹,并常包,有鳞叶薄片。根茎长形,外表棕褐色腹面密生成束的须根,形如马尾;须根长13-25cm,粗2-3mm,外表红黄色或金黄色,有光泽,具纵向细纹,老栓皮及皮层往往呈环节状脱落,尚未剥落者,以手搓之即脱。体轻,质脆易断。根茎断面外圈棕褐色,内有黄色的木质心;须根断面深黄色,外表为一薄层金黄色的外皮。气微,味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