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五章公冶长原文及赏析
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表面上是对他们能力和品德的判断,实则暗含了更深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学。比如,公冶长虽然身处牢狱,但孔子依然认为他值得托付,这告诉我们不能仅凭表象评判一个人,而要看其本质。再比如,子贡聪明伶俐,却被孔子视为“器”,这提醒我们,才能固然重要,但内在的品德和智慧更为关键。
其实,孔子的这些评价背后,折射出他对“仁”的重视。仁德不是表面的行为,而是内心的修养和实践。就像冉雍,虽然不善言辞,但孔子依然欣赏他的仁德,因为仁德不在于口才,而在于内心的真诚。这不正是我们今天生活中常常忽略的吗?我们常常被外在的光环所吸引,却忽略了内在的品质。
更有趣的是,孔子对子路和漆雕开的评价,直接点出了“志向”的重要性。子路忠诚勇猛,但孔子却认为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而漆雕开拒绝了官职,孔子反而高兴。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追求富贵的成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坚守和远大的志向吗?
总之,孔子的这些评价,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今天的许多困惑。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追求外在的成功,还是修炼内在的品德?或许,答案就在孔子的智慧中。
【原文】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这个人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尽管他正在服刑,但不是他犯法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孔子之所以说公冶长可妻,是因为公冶长坐牢并不是他犯罪了,而是因为邦无道滥施刑罚所致。一方面说明孔子对自己学生品德的坚信,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的无道。还告诉我们坐牢不一定就是犯罪,好人也不一定不坐牢。
【原文】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提起南容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他不被闲置;国家黑暗,他能避免遭受刑罚和杀戮。”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南容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把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他,是因为这个人有能力,头脑清明。太平的世道,他可以做官;乱世时,他的智慧足以躲避灾祸及身,可以全身而退。
【原文】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孔子谈到子贱时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他会从哪里学到这样好的品质呢?”
【解读】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在鲁国的单父担任过地方长官,把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孔子看到后盛赞子贱的美德,也肯定了鲁国君子之盛。
【原文】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子贡问:“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器具一个啊。”子贡又问:“什么样的器具呀?”孔子说:“是宗庙里贵重的瑚琏呗。”
【解读】这一段师生对话,很有意思。子贡用今天的眼光看,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聪明又有口才,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优等生,但还不是孔子眼中最好的学生。从整部《论语》我们能体会到,子贡虽然聪明,但对老师的感情极深,曾在孔子死后于墓前独自守孝六年(其他弟子守孝三年),但却不是孔子的至爱,这似乎对子贡有些不公平。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这样评价子贡“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后世因此说子贡是纵横家的鼻祖。足见,子贡的智慧口才一般,他富甲一方,“结驷连骑”,纵横六国,即便如此,孔子还是认为子贡是“器”而非“不器”的君子,可以想见孔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之高。想必在孔子的心目中,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成才的不过颜回一人而已。我们今天大学的教育,天天喊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的应用型,不过是孔子眼中的“器”罢了。
【原文】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任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对付别人只凭能言善辩,会屡屡让人憎恶。不了解仁德,能言善辩又有什么用呢?”
【解读】此章讲的是内心的仁德与口才的关系问题。我的理解冉雍人的憨厚,内心怎么想就会怎么做,这里的佞指的口才是光说不做那一类的,心口不一的口才是很招人讨厌的,这正是孔子要告诉学生的要修炼好自己内心的仁德,不知道修炼仁德的人,即便有能言善辩的口才也是空谈,是没有用处的。
【原文】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当官这件事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孔子很高兴。
【解读】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而漆雕开不愿意去,孔子很高兴。为什么?我以为孔子在《述而篇》中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孔子看到了漆雕开不汲汲于富贵,一心向道,其志向远大,作为老师怎能不高兴。
【原文】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筏漂洋过海。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你太好勇了,已经超过我了,其他的已经没有什么可取得了。”
【解读】这一章说的是孔子伤时的心情,以及对仲由性格之中的忠诚的肯定。子路性格直率,耿介忠直,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位粗鲁野蛮的一介武夫,是一位有力量没有头脑和思想的人。其实,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深得孔子的喜爱。他的忠诚尤其难得,所以,在孔子非常伤感的时候,说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着木筏到海上去,子路信以为真,暗自高兴。孔子就此批评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原文】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止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德。”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封地里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德。”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之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德。”
【解读】这一章的对话很值得思考。我理解孟武伯是鲁国的大夫,就好比今天的用人单位来向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量才录用。古有一句话“知子莫若父,知弟子莫若师”,孟武伯是向孔子了解他的弟子的德与才。孔子根据自己对这几位弟子的了解,给予了恰当的评价。在德与才的甄别中,我们知道才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量化,能够看得见,而对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却很难量化和准确的判断,即便是一个人内心有着仁德,但在做事的时候能不能把仁德施与所做的事情之中,还是另一回事,有些时候有心将仁德实践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所以,孔子的答复非常清晰,他的弟子能干多大的事,能做什么事情,说得一清二楚。而这些弟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做到仁德,他就无法肯定了。
【原文】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能够悟出十个道理来,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悟出两个道理来。”孔子说:“不如他,我和你一样都不如他啊!”
【解读】这一段师生对话很有意思。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能言善辩,其为人也很不错。就从他为老师守孝六年这一点上看,子贡的忠诚与仁德不在其他人之下,但因为太能说,所以,不是深得老师的喜欢。子贡对老师一片忠心,却似乎在师生情感上不是对等的,其原因大概都在他的那张嘴上。子贡是聪明的人,他曾委婉地向老师询问很多的事情,包括老师对他的评价。他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有别于老师与子路的交流,子路与老师总是直来直去,而子贡与老师的交流总是很委婉,各自都是心照不宣,都能明白各自的内心所想。这要基于心灵之间的默契,子贡与老师之间就有这样的默契。此章师生对话,既体现了子贡的自知之明,也体现了子贡与老师的知人之明。
【原文】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之墙不能再粉刷了。我对宰予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啊?”孔子说:“以前我对于人,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对我来说是宰予让我有了这样的改变。”
【解读】这一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多的人都认为宰予白天睡大觉,违背了礼的要求,就像今天我们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一样。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是老师在责骂学生,认为这样的学生不值得教育。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