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苦字的演变过程

苦字的演变过程

苦字的演变过程

字源演变过程

“苦”,最早见于说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苦”指与甜相反的味道。《说文》“苦,大苦,苓也。”这里是用中草药“茯苓”的味解释苦。古玺文、小篆顺序写作“苦、苦”上边是表示草本植物的“艸”(即“草”的初文);下边是由“十口”(或十“甘”甘在古文字中与“口”经常混用。

也表示用口品尝)组成的“古”字。“十口”表示很多口,与“帅”合起来会意很多口(很多人)尝过的草的味道。“古”也用作“苦”的声符。

隶书(汉《张景碑》)以直笔方折写作“苦”。楷书体和简化版的“苦”都从篆书演变而来。

其字源演变图如:

苦字的演变过程

苦字的演变过程

详细释义

拼音

形容词

粗劣

coarse

苦盐

 kǔ

名词

苦菜

bitter edible plant

苦荼

苦,大苦苓也。——《说文》

病;病痛

illness;disease

苦车

苦垮之家。——《淮南子·精神》。

形容词

苦味

bitter

苦行

谁为荼苦。——《诗·邶风·谷风》

痛苦;困苦

pain;suffering

苦厄

其毒大苦。——《诗·小雅·小明》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康土切【集韵】【韵会】孔五切,音䇢。【说文】大苦,苓也。【诗·唐风】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传】苦,苦菜也。陆玑云:生田及山泽中,得霜甜脃而美。【谢灵运·山居赋】二箭殊叶,四苦齐味。【自注】四苦:靑苦、白苦、紫苦、黄苦。

又味也。【书·洪范】炎上作苦。【诗·邶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又【集韵】勤也。【孟子】必先苦其心志。

又患也。【前汉·贾谊传】非徒病肿,又苦盭。

又【类篇】急也。

又【博雅】怅也。

又【扬子·方言】快也。楚曰苦,秦曰了。【郭璞曰】苦而爲快,犹以臭爲香,治爲乱,反覆用之也。

又去声。【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乗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

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又果五切,音古。恶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辨其苦良。【注】谓分别缣白之麤细。【齐语】辨其功苦。【注】功,牢也。苦,脃也。【史记·五帝纪】河濵器皆不苦窳。【注】苦,麤也。

又音怙。地名。【史记·老庄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鄕曲仁里人也。

按苦良,苦窳,功苦之苦,或作楛,或作沽,亦通盬,义同。《直音》作苦。苦字从作。

说文解字

大苦,苓也。从艹古声。康杜切

说文解字注

大苦、逗。苓也。见邶风、唐风毛传。释艹苓作蘦。孙炎注云。今甘艹也。按说文苷字解云甘艹矣。倘甘艹又名大苦、又名苓。则何以不类列而割分异处乎。

且此云大苦、苓也。中隔百数十字又出蘦篆云大苦也。此苓必改爲蘦而后画一。卽画一之。又何以不类列也。攷周时音韵。凡令声皆在十二部。今之眞臻先也。

凡霝声皆在十一部。今之庚耕淸靑也。兮、苓与榛人韵。采苓、苓与顚韵。倘改作蘦则爲合音而非本韵。然则释艹作蘦、不若毛诗爲善。许君非于苦下袭毛诗。

于蘦下袭尔雅。划分两处。前后不相顾也。后文蘦篆必浅人据尔雅妄增。而此大苦苓也固不误。

然则大苦卽卷耳与。曰非也。毛传、尔雅皆云卷耳、苓耳。说文苓篆下必当云苓耳、卷耳也。今本必浅人删其苓耳字。

卷耳自名苓耳。非名苓。凡合二字爲名者、不可删其一字以同于他物。如单云兰非芄兰、单云葵非凫葵是也。此大苦非苓耳。而苦篆苓篆不类厕、又其证也。

然则大苦何物。曰沈括笔谈云。尔雅蘦大苦注云。蔓延生。叶似荷靑。茎赤。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

谓之大苦。郭云甘草。非也。甘草枝叶全不同。苦爲五味之一。引伸爲劳苦。从艹。古声。康杜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