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告诉我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

告诉我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

引言:
在中国战国时期,"士"这个概念广泛而复杂,它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阶层,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象征。在这个时代,士的身份和角色多样,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政治的参与者,更是思想的传播者。本文将深入探讨"士"的含义,以及他们在战国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

相关问题:
1. 战国时期的"士"阶层具体指哪些人?
2. "士"在战国时期的社会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3. 战国时期的"士"与现代的"知识分子"有何异同?
4. 士阶层的兴起对战国时期社会结构有何影响?

相关答案:
1. 战国时期的"士"主要指的是有知识、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可以是贵族的子弟、学者、文士或者是武士。这些人通常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能够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事务中。

2. "士"在战国时期的社会中扮演了多重角色。他们可以是政治顾问,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可以是文化的传播者,推广儒学和道义;可以是军事将领,领导军队作战。同时,"士"还代表了社会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的守护者。

3. 战国时期的"士"与现代的"知识分子"有相似之处,都代表了社会上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不过,战国的"士"更多地与道德修养和武士精神紧密相关,而现代的知识分子则更加多元化,他们的角色和职责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

4. 士阶层的兴起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知识、道德和勇力成为了社会发展和动荡中的关键力量。通过教育和武士精神的传播,"士"阶层加强了社会各阶层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思想的交流。

思维拓展:
通过对战国时期"士"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社会中知识精英的角色和影响力是如何塑造历史进程的。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类似的模式,教育者和知识分子的行为和思想对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了解历史中的"士",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也能够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和政治提供参考和启示。

告诉我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

士民、士庶人。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治齐,实行四民分居定业,四民即士、农、工、商。

《谷梁传》成公元年也有四民之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但分而言之,士与民是有差别的,属于不同等次。士与民的分野在战国的记载中仍不乏其例,如《荀子·臣道》云:\"民亲之,士信之。\"《管子·五辅》讲:\"善为政者……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这里把士民与庶人分为两组人,前者指战士,尚武勇;后者则以耕耘为业。

不过在战国,\"士民\"和\"士庶人\"又成为两个普遍流行的概念。

在一些旧注中,常把士民、士庶人分为士与民,士与庶人。

这种分法不无道理,但从大量记载看,士民、士庶人已成为固定词组。社会上存在着一部分人既是士,又是民。

《孟子·离娄上》讲:\"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管子·大匡》载:\"君有过大夫不谏,士庶人有善而大夫不进,可罚也。\"从这些记载可见士庶人已被视为同一层次。

士民的主要事业是耕与战,《吕氏春秋·孝行览》载:\"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韩非子·初见秦》记赵长平之战,秦\"悉其士民于长平之下\"。

《墨子·辞过》云:\"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文中士民与百姓实为一指,皆从事耕战。士民是国家居民中的大多数,故《荀子·致士》概括:\"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 士民、士庶人两个概念的流行,反映了士与民的交融。在社会的变动中,有相当一部分士下降到与民地位无异的境况,即所谓的\"布衣之士\"、\"匹夫之士\"。

(四)士君子与学和道义的关系 士大夫是士的高层和步入仕途的士;士民是士的下层,与民的地位混同或相差无几。在上、下层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层次,这部分士上不及官,下不为民,以学和倡导道义为己任。

儒家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最多。

子路问孔子:\"何如斯可谓士矣?\"子曰:\"切切 ,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 ,兄弟怡怡。\" 孔子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张说:\"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这些论述对士的基本规定可概括如下:

第一,士以学和道德修养为己任;

第二,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第三,以出仕作为自己的前途,仕则忠于职守。

孟子对士的要求与孔子大致相同。

王子垫问孟子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又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如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又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荀子对士的要求重在遵从礼义。

《修身》讲:\"好法而行,士也。\"这里的法指礼法。荀子认为士的天职是正身,\"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 其他诸子也把士与道义紧密连结在一起。 士君子是表示士之道德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现有的文献看,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是墨子。在《墨子》中,士君子有两种含义,其一,指中下级官吏,如《墨子·尚同中》所云:\"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请将欲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其二,指知识分子。《墨子·天志上》载:\"今天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也。\"到了荀子手中,士君子完全变成了表示道德和知识程度的一种称呼。《荀子·子道》载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子路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回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士君子在道德上高于士,不及\"明君子\"。《性恶》说:\"有圣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修身》说:\"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荣辱》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总上所述,士分布在社会各个角落,上可为卿相,下可为士民、布衣。士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千差万别,在差别中又有统一性,即知识、道德和勇力。这些东西是无形的,但在社会活动中又无所不在,无所不需。士正凭借这些无形的东西才能游于社会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