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民窑有生产脱胎瓷器的吗
没有
据文献记载,明万历时吴昊十九所制的卵幕杯,“薄如蝉翼”,只见透明的釉,而几乎不见胎骨;映着光可以看见手指上的螺纹。“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这两句古人咏薄胎瓷的诗句,形象的描绘了这种瓷器之薄。
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开始制作薄胎瓷,成化时期便有了很高的成就;到了龙庆、万历年间,连一些高级民窑也能烧造了,并有了薄胎瓷、卵幕杯、流霞盏、皮蛋盅等专用名称。器形除碗盘碟盅外,还有花瓶、文具、酒具之类。薄胎瓷,已不是或主要不是作为使用瓷,而是以巧夺天工的工艺品的身份崭露瓷苑,蜚声中外。清三代,瓷业大发展,作为一种经典工艺,薄胎技术继续沿续制造,清干隆薄胎瓷烧造水平极高,流传下来一些精品和上乘之作,薄胎色彩也增多,再也不是单一的青花,有粉彩,五彩,斗彩,珐琅彩和粉彩加珐琅,但底釉仍以白釉为主,少有黄釉,上面纹饰大多为凤穿牡丹,百子图,婴戏图,仕女图,山水等,其工艺十分讲究,色彩艳丽,胎薄如纸。
新中国建立以后,薄胎瓷工艺得到继承与发展,许多产品的薄度、透光度、白度都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除景德镇以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
脱胎瓷制作要求极高
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艰难也最紧要。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坯体在利篓上取下装上,反复百次之多,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
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稍不留神,一个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非技术精湛的制瓷名手,是不敢问津的。烧好后,似乎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
目前,古玩市场中的薄胎碗,大多来自近几十年出土的墓葬和窖藏。脱胎瓷器是非常罕见的器物,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保存方法都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