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望荆门祖咏解释

望荆门祖咏解释

望荆门祖咏解释

《望蓟门》祖 咏 • 唐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

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

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译文: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赏析】

《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到燕台”的倒装。诗人初到边塞重镇,极目四望,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扑面而来,不禁激情满怀,豪气勃发。一个“惊”字,既传达出远道而来的诗人的特有感受,而且领起下文的景物描写:汉家大将营中,笳鼓声声,响彻天宇;积雪连绵,寒光万里;朦胧的曙色中,旗幡高扬,猎猎翻飞;烽火燃处,紧与胡地相连,塞上苦寒之景,反而显得异常壮伟;海畔云山,拥护着大唐的边疆重镇蓟城,稳如磐石,岿然如山——肃穆的景象,庄重的气派,严整的军容,险峻的地形,稳固的营盘……正是诗人心惊的原因。显然,这个“惊”字,是心灵震惊、震撼之意。于是顺理成章地推出结尾两句:诗人虽然早年没有象东汉时定远侯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见到三边如此险壮,顿时豪气勃发,要学西汉时的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番雄伟的功业。末二句在 “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这首诗从边塞军事落笔,着力勾画边关形胜,意象雄浑阔大。全诗以诗题的“望”字为主线,以“惊”字为总领,描写望中所“惊”的缘由,抒发“惊”后之感慨。格调高昂,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