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夫子为卫君乎解释

夫子为卫君乎解释

夫子为卫君乎解释

答:

冉有曰:“夫子为①卫君②乎?”子贡曰:“诺③,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④,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原文通释]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吧?”子贡说:“嗯,我去问问他。”于是就进屋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啊。”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就得到了仁,又怨恨什么!”子贡出来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国国君的。”

[注释]

①为:动词,这里是“帮助”的意思。

②卫君:卫出公蒯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公元前492年-前481年在位。他的父亲蒯聩因欲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蒯辄被立为国君。这时,晋国的赵简子率军又把蒯聩送回国,形成父子争夺王位的局面,后来蒯聩以武力进攻了蒯辄,蒯辄出奔。蒯聩得位,为卫庄公。公元前478年,晋攻卫,蒯聩奔戎州,被戎州人杀死。蒯辄奔宋之后,卒于越。

③诺:应答之词。

④求仁而得仁:追求仁就得到了仁。求,追求。而,相当于“就”

[解读与点评]

蒯聩、蒯辄父子争位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表现了对卫出公父子争位违反等级名分又失仁的不满。《论语注疏》说:“时孔子在卫,为辄所宾礼,人疑孔子助辄。”子贡听到孔子赞许伯夷、叔齐,就知道了孔子的态度。孔子评价这些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于仁合于礼。蒯聩、蒯辄父子争位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特别是蒯聩,借助晋国之力取得了王位,又没处理好后来与晋国的关系,结果只在位三年就出奔而为人所杀,父子都客死他乡。

孔子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6.30章),蒯聩蒯辄父子都争位,争得你死我活,都没有仁心,这样的人必然失道、失德,其结局可想而知了。

冉有问的“夫子为卫君乎?”——有人居然解释成“老师想当卫国的国君吗?”简直是无稽之谈,别说与孔子一贯的思想格格不入,而且孔子与他的弟子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离谱奇特的想法呢?“国君”是周初封建而世袭的,怎么也轮不上孔子来做卫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