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波里舞曲创作背景
拿波里(Napoli),建于公元前七世纪,希腊人称她为“新的城市”。由于气候温和,古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大帝、提贝留斯大帝,以及尼禄大帝都曾来此地避寒。
拿波里是意大利最美丽的港口城市,意大利人曾说:“朝至拿波里,夕死可矣”。圣卡罗歌剧院、圣马丁诺国立博物馆、散塔露西亚港和建于十七世纪的王宫,是拿波里最著名的景点。
《拿波里舞曲》选自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作曲的著名舞剧《天鹅湖》第三幕。乐曲前一半为小号独奏,但音色处理细腻、柔和、音色富于舞蹈性,但单纯而轻快。后一半乐队其它乐器的加入,是越来越热烈的群舞。乐曲开始于一个短小的引子,好像演员上场,舞曲有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小号独奏,两个乐队,每一段均为四小句,旋律逐句向下模进,反复一遍,D大调,四二拍子。
第二部分:主体的旋律型和节奏型都有较大变化,单结构仍为四小句,主题反复时其它乐器加入,越短重之后,进入结束段。
结束段主题为乐队全奏,节奏为强拍起,反复一遍,速度越来越快,越器越加越多,气氛越来越热烈,在乐队的全奏中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