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心同行的寓言
孝友传家千古重,兄兄弟弟一体生。
常言兄弟为手足,无手无足不像人。
兄友弟恭全家乐,切莫忤逆把家分。
一根独柴难引火,朋柴火焰自光明。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打虎还要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
三兄四弟人抬举,无兄无弟被人轻。
走东走西少帮助,种田作地有谁跟。
世间难得者兄弟,兄弟同心家业兴。
枕边言语甜如蜜,听了妻言变了心。
指东话西说父母,何有兄弟手足情。
开元本是唐天子,花萼楼中兄弟亲。
姜家大被同眠卧,田氏分财悴紫荆。
伯夷叔齐首阳饿,千秋万古永扬名。”
人之相交,同心为善,则善必成。
同心,是指人精诚团结,心意齐同,志同道合。
同心者,有君臣同心、父子同心、兄弟同心、夫妇同心、君子同心、军民同心、道义同心、天下同心……等诸说。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地之间,无大小尊卑,而只有“并力同心” “男女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子。三人相通,并力同心,共治一家。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国”。
“同心”一词,初出《周易·系辞上》曰:“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同人》九五,“言先号啕而后笑。”孔子取其道理而引申语义。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语或默,或因人之不同,但天下做人的道理都是相通的,道理相同自然人心就会齐同。故而孔子曰:二人同心同行,则其利可断至坚之金。人如能同心而着于言,则如幽兰之嗅,人自被其芳馨,而不被外物所杂。
此之谓君子之“同心”。
《诗经·国风》有《谷风》一诗,主要描写世衰教微,好色而不好德。贤劳之妇而被逐,贤妇见弃于夫而作。其诗首章有描写“同心”的诗句,曰: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余反复吟诵,飘逸之笔,一咏三叹。一个是依依不舍,恪其妇职,一个是寡然无情,无情无义。
余读而感叹贤妇之德,故意译其语,千古追怀,礼敬其德。曰:
习习东风,带来阴雨。
夫妇相处,不宜有怒。
相敬相爱,互相勉励。
同心一德,家道自兴。
夫妇结合,有始有终。
如同采葑,如同采菲。
枝叶根果,皆可食之。
华叶虽美,根岂弃之?
己虽寒贱,亦有可采。
己虽色衰,亦有可采。
惟愿莫违,初逢之誓。
惟愿莫违,昔日之言。
惟愿莫违,人伦之本。
惟愿莫违,自修己身。
德音之教,贫富不离。
善言之语,生死不弃。
德音之教,死生契阔。
善言之语,与子偕老。
富贵贫贱,生死不弃。
德音莫违,德音莫违。
惟愿己身,与尔同死。
……
此之谓夫妇之“同心”。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孟子·告子》: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孟子说:希望尊贵,是世俗之人所同有的心理。其实人人皆有他自己尊贵之处,只是自己没有思考、没有发明罢了。别人所给予的富贵,并不是最为尊贵的。晋卿赵孟等凡有势力者,能给予他人膏梁、文绣之贵,却也能夺去其所给之尊贵,而使其归于贫贱。《诗经》上说:“人如想醉就以酒,如想充实自身则修以德。”君子怀仁抱义,饱乎仁义之良贵,饱足了“仁义”,自然不会与世俗之人争荣辱。君子克己复礼,反求诸己,内修道德,但若有求名之念,则德必不纯,圣贤不求名而实至名归。
此之谓“道义”与“名利”之“同心”。
《书经·周书》中亦有“同心”之表述:“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同心也有德者胜,同德则秉义者强。”商纣虽有臣亿万,但人人异心。我(武王)虽只有三千甲士,但三千一心。
商纣虽有亿兆之人,但离心离德。我(武王)虽有治理之臣十人,(旧说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文母。)虽人少而同心同德。
及至后世,刘邦有张良、萧何、陈平之“同心”,而兴汉;刘备有诸葛丞相、关羽、张飞之“同心”,而天下三分;李世民有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等开国功臣之“同心”,而有大唐盛世……
此之谓君臣之“同心”。
天下之事,以至于一国一家之人事,莫不因人心同心而兴,莫不因人心离德而亡,此乃天下家国存亡之理。
人之相交,同心为善,则善必成;同心为恶,则恶必成。
昔夏桀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天下同心,灭夏兴商,而有六百年天下;
商纣沉湎酒色、穷兵黩武,周有盛德,天下诸侯海内归心,天下苦纣之虐,同心灭商而周兴。
秦并六国,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直至秦滥用民力,天下苦秦久矣,而有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继而天下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