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故道的由来
老海河在津沽重镇咸水沽的身边,轻悠悠拐了一个湾,飘逸沁润地在北面烘托着这个海下小镇。
咸水沽相比华北名镇葛沽和小站,无论历史渊源和文化发展,都要稍逊一筹。小站镇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无与伦比,任何版本的中国近代史,小站练兵都是必须写下的第一章。因为袁世凯在此,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葛沽镇,在大清康雍乾时代名声显赫,这里不仅出了一门三翰林的周氏三兄弟,而且康熙,乾隆东巡南下,数次驾临葛沽,并建有行宫。葛沽地区向来经济富裕发达,文化昌明先进。而且葛沽还是海防重镇,这里建有海防总所,当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便治所于葛沽。津东书院乃是天津城以外,最早的官立直属学堂。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郭松龄,申保亨,孟恩远皆出于此。
三个小镇品字形星落在海河之南,只因占了津南区首府地位,所以咸水沽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迅速,现在已经远远抛开了其它两个小镇。
“九河下稍天津卫,七十二沽帆影远”这是自明朝建卫以来,对于天津卫以及东面海下地区的一种特殊称呼。“七十二沽”一般是从天津卫的三岔河口算起,先是丁字沽、西沽,继之是小直沽,直到海河入海处的大沽(东沽和西沽)。咸水沽就是七十二沽这个围绕着津沽大地的珍珠项链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清代诗人查昌业常年来往咸水沽和葛沽一带,他的《即景》诗“寻芳步步踏青来,柳外何人筑钓台?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声里野桃开。”,描写的就是咸水沽周边的田野河川风景。
七十二沽之一的咸水沽依托海河,自明以来就是河埠头,至晚清、民国时期犹胜。咸水沽名字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咸水沽因古时盐业发达而得名,为旧天津府八镇之一。宋沧州节度副使阿承矩为抵御辽军置戍屯田于豆子[卤亢](音háng)既今咸水沽之前身。今咸水沽之名,大约来自清朝时期。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咸水沽虽距海口五十里之遥,但是,海河之水随渤海湾潮水上涨,咸水逆流而上抵此而止,故名咸水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以真实写照解放前的咸水沽。那时候,夏秋之季,福建,江浙南来的粮船,营口,丹东北回的木材船,咸水沽是必舶之地。冬天咸水沽又是修造海船之所,船坞平台鳞次栉比。
九曲十八湾的海河,在六零年根治海河以后,裁弯取直,修建水闸,甩给咸水沽一个优美的U字型的海河故道。
我出生在咸水沽,我的家就在老海河上的东大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