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袁氏世范原文解析

袁氏世范原文解析

袁氏世范原文解析

1、《袁氏世范》内容分为睦亲、处已和治家三部分,主要讲述读书修身、尊老爱幼、人伦纲常、治家理财、处世方式等多方面的道理。该书语言通俗平易,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营造出一种和睦的家庭氛围。此书虽不深谈为政治国之法,而只就睦亲、处己、治家等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却对治国安邦大有作用。

2、《袁氏世范》虽然以儒家之道为依据,但其思想很开明,字里行间透露着深刻的哲理,值得借鉴和学习。

原文之一、【性不可以强合】

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责善,兄弟或因于争财。有不因责善、争财而不和者,世人见其不和,或就其中分别是非而莫名其由。盖人之性,或宽缓,或偏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挈,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强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况凡临事之际,一以为是,一以为非,一以为当先,一以为当后,一以为宜急,一以为宜缓,其不齐如此。若互欲同于己,必致于争论,争论不胜,至于再三,至于十数,则不和之性自兹而启,或至于终身失欢。若悉悟此理,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孑L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此圣人教人和家之要术也,宜孰思之。

[译文]

对于人而言,父子兄弟之间感情最亲密,而父子兄弟之所以还有不和睦的,或者因为父子之间父亲对儿子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或者因为兄弟之间争夺财产所造成的。有一些家庭不和,既不是因为父亲对儿子的期望过高、过严,也不是因为兄弟之间争夺财产所造成。人们看见他们父子兄弟不和,有的人试图弄清他们父子兄弟究竟谁对谁错,但终究还是未能辨明谁是谁非。人的性情,有的宽厚仁慈,有的偏激急躁,有的刚正暴烈,有的柔顺懦弱,有的威严庄重,有的轻浮浅薄,有的克己检点,有的肆意放纵,有的喜欢闲静,有的喜欢纷争,有的见识短浅,有的见识广博,脾气禀性各有不同。而父亲非要强迫儿子的性格与自己一样,儿子的性格未必能与父亲的性格一模一样;兄长也非要强求弟弟的性格与自己相同,弟弟的性格也未必能够如此。由于性格不合,那么言行也就会有所差异。这就是父子兄弟产生不和的根本所在。况且每当事到临头,一方认为是对的,一方认为是错的,一方认为应当先做,一方认为应当后做,一方认为应当快点干,一方认为应当慢点干。

双方意见如此不统一,如果双方都希望对方能够同意自己的意见,就必然引起纠纷,一次争论不胜,便一而再,再而三地争辩,甚至要争上十多次,这样,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就自然会产生了,甚至会终生失和。

如果人们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个道理,做父亲兄长的,对儿子、弟弟要通情达理,不要再强迫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而做儿子、弟弟的,则应当采纳父亲和兄长的意见,而不要指望他们会放任自己。那么.在处理事情时,父子兄弟必然会关系和睦,不会再纷争不休。孔子说过:“事奉父母时,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一次次地规劝,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也要恭恭敬敬地不与他们抵触.干起事来也豪无怨言。”

这就是圣人教导我们使家庭和睦的重要方法,你们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