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歌舞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歌舞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歌舞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歌舞的来源,在原始社会里,伴随着劳动就已经出现。歌舞的来源很早,在原始社会里伴随着劳动就已经出现了。它产生于劳动,反过来又为生产劳动服务。在古书《书经·舜典》里,有关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人们装成各种野兽的样子,模仿着野兽的动作,做出各种舞姿,旁边有人敲着磬伴奏。

在《吕氏春秋·古乐》里还记有另一种情况,是拿着牛尾舞蹈,唱八段曲子。像这些,都是表现那时候的人在狩猎生活中,获得野兽后的喜悦的。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去打野兽,获得了胜利,人们借着歌舞,一方面想重新满足一下经过紧张劳动而终于获得胜利的愉快;一方面也是用它来鼓舞人们下一次打猎的情绪的。

到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以后,也就又有了反映这种农业生产劳动的歌舞。传说那时候伊耆氏的\"蜡辞\",是一边舞蹈,一边唱着说:\"泥土回到原来的地方吧!水流到沟里去!不要再发生昆虫了草木生长在沼泽里!\"

这种带有祷告性质的歌舞,反映了当时人对农业生产所抱的期望。可见,最初的歌舞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的特征十分明显。除去直接反映生产劳动的歌舞以外,那时还有表现战争生活的歌舞。比如有一种\"干舞\",就是拿着一种兵器——\"干\"来舞蹈,表演在战争中刺击动作的。

为了本部落的生存,也为了自卫,战争也是当时人在生活里不可避免的。表现战争的舞蹈,既有重新满足一下战争胜利愉快的意味,同时,它和训练人们的战斗能力,也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原始歌舞,不但它的舞姿是由生产劳动的动作,或战争动作逐渐变化出来的,就是舞蹈的节奏和音响的节奏,以至于歌的旋律,也都是从各种劳动的节奏中产生的。

从古代文物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那时候的乐器\"磬\",就是用当时生产所用的石器工具变来的。\"鼓\"也是用打猎得的兽皮制成的。他们便用这些打击乐器来伴奏歌舞。由此更可看到,音乐、歌舞的产生与劳动的关系该是多么密切了。

由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不能科学地理解,出现了神的观念。他们企图用各种办法去影响神,让自然不再发生灾害,让人们能减轻劳动,增加生产率,让人们的生命免受疾病或死亡的干扰,表现在歌舞方面,就出现了巫舞。\"巫\"就是好像那种能跳神的人,在当时男的叫\"觋\",女的叫做\"巫\"。

因为初民的歌舞曾经对人们起过减少疲劳,鼓舞情绪,和给人以愉快的作用(但初民对这种作用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便企图用这种东西去影响神。他们觉得歌舞这种难以理解的力量和作用,也一定能对神起作用,能让神来接受人们的要求,巫的出现,便是专门给神歌舞的人。初民们企图通过巫对神的歌舞,来控制各种自发的灾害。所以,这时的巫舞是作为全民性的仪式举行的。

正由于有了专管歌舞的巫经常来向神表演,这种巫舞比起原始的歌舞来,是又有了些提高的。这是原始社会歌舞发展的大致情况。到了进入奴隶社会,约殷商时代(公元前1766年~公元前1122年),随着阶级的出现,歌舞便也产生了变化。

初民们朴素的观念,这时已被奴隶主用来作为奴役人民的工具了。它让人们信天命,不要反抗,代表神的意志的巫觋,也从为全民服务变成了为奴隶主服务。据《商书》上记载说,当时叫做巫风的,是在宫室里尽情地舞蹈,尽兴地歌唱。可见巫舞已不是全民性的仪式了。它这时已跑到了大奴隶主的宫室里去,主要用来作为娱神(给奴隶主服务的神)和给奴隶主开心解闷的工具了。

在奴隶社会里,被剥削、被压迫的奴隶一直被奴隶主们看做是能说话的工具,他们很难有什么娱乐。产生于劳动人民的歌舞,这时几乎全被大小奴隶主们所篡夺和占有了。

这是奴隶社会歌舞的大致情况。进入封建社会,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隶得到部分的自由以后,歌舞在民间才又有所发展。但是,封建统治者承继了奴隶主的衣钵,无时不想把歌舞拿来服从他们的统治利益,为他们来使用。这样,歌舞就出现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歌舞,一条是民间人民自己的歌舞。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天下初定之后,更\"制礼作乐\"。在歌舞方面,制定了\"文舞\"\"武舞\"两种。文舞是拿着羽毛舞蹈,武舞是拿着兵器舞蹈。此外,还有徒手的\"人舞\"和拿着牛尾舞蹈的\"旄舞\"等。文舞的节目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等;

武舞的节目有大濩、大武等。从内容上看,\"云门\"是歌颂皇帝的,\"咸池\"是歌颂帝尧的,\"大韶\"是歌颂帝舜的,\"大夏\"歌颂禹,\"大濩\"歌颂商汤,\"大武\"歌颂周武王。总之,都是歌颂统治者的\"恩泽\"及于万民,要人民服服帖帖地接受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不管是\"文舞\",还是\"武舞\",都是从传统的劳动人民的歌舞变化来的。他们把古代人表现生产劳动的歌舞变成了\"文舞\",把古代人表现战争生活的歌舞变成了\"武舞\"。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从劳动人民的创造中攫取来了以后加以变化的。

但是,当周朝的统治者根据古代歌舞制定了他们的歌舞的时候,民间却在传统歌舞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歌舞。我们从当时的民歌总集《诗经》里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比如在《陈风·宛丘》里,就有关于青年男女们拿着鹭鸶的羽毛,敲着鼓,奏着乐来舞蹈的描写。另外,也是在《陈风》里还有一首\"东门之枌\",是描写陈国青年们的歌舞盛会的。

在诗人的笔下,那种歌舞的情景十分幽美动人。许多青年男女就在这歌舞盛会上种下了爱情的种子,好像我们知道的少数民族的\"跳月\"一般。此后,在战国时的南方,楚国是民间歌舞最兴盛的地方。据说大诗人屈原就是依据当时民间的祭祀歌舞,写出了他有名的诗篇《九歌》的。在《九歌》里,有由巫(南方叫做\"灵\")装扮的各种自然之神:\"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等。

在《招魂》这篇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舞队歌舞的情形:\"……酒肴还未完,乐队已登场,敲编钟、按腰鼓,都是女娘行。一面奏乐,一面在歌唱,唱着\'涉江采菱\',大伙齐帮腔。……绫罗的衣裳美好又大方。云鬓下垂,发辫长又长。八人成队队成双,样子都相像。长袖如竿舞郑舞,宛转相交抑且扬。大笙、大瑟和大鼓都像发了狂。\"

唱的人唱着吴歌、蔡曲。看吧,那由十六人编成的女子舞队,长袖翩翩的姿态,和人们演奏敲击着笙、瑟、编钟、腰鼓、大鼓等乐器,情绪若狂的情景,是多么令人振奋啊!显然,这时的歌舞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的。

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把传统的人民歌舞改头换面地据为己有,称之为\"雅乐\",却对这种新兴的民间歌舞采取排斥的态度,说它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是散乐,是俗乐。

孔老夫子说郑声如何如何不好,公开排斥,但是在私下里却很爱好。魏文侯说,听到雅乐就叫人困,看到民间歌舞就叫人忘了疲倦。可见连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民间歌舞的威力。这是两周到春秋战国(约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21年)的歌舞发展的大致情况。